“摆饭吧。”宋攸宁答应道。一边上前收拾起了桌上的纸张,笑着对纪昀父子四个说道:“都去洗手用饭吧。”
用过晚饭,陪孩子们消了会儿食,下人带着元哥儿弟兄三个下去睡了,宋攸宁和纪昀洗漱过后说着话。
“这几天在外面看得怎么样?”宋攸宁笑着问纪昀道。
纪昀的表情严肃起来。“石林府算得上穷乡僻壤,这里的多数百姓都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三餐不继。”纪昀有些忧心地说道。石林府其实名叫石林州,是一个府级州,是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石林府,纪昀来后在外面走了十几天,也习惯了象当地人一样,把石林州称为石林府。
其实这也在夫妻俩的意料之中。今天宋攸宁去石林府最繁华的地方走了一遭,心里就大致有了数。说是一府的府城,其实连一个繁荣的县城也不如。农业不发达、商业不繁荣、工业约等于无,可以说得上是百废待举了。
“鞑子呢?南下频繁吗?”石林府的经济夫妻二人都心中有数,宋攸宁问起了军事方面的问题——没办法,这关乎石林府所有人的身家性命,当然也包括现在石林的纪昀宋攸宁一家。
其实宋攸宁也考虑过把孩子们留在兴平的问题。但大太太身体虚弱,照顾这样的小子,她有些力不从心。当然孩子有下人伺候,只是三个孩子正处于性格养成阶段,指望下人教养孩子,那是不可能的,身份不同,处的位置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大老爷年岁不小,又忙于公务,指望他老人家来教育照看孩子也不现实。
宋攸宁也想过把孩子送到容州。可送去一个还好,若是三个都送去,刘氏也吃不消。宋攸宁又不想让几个孩子分开——被送走的那个孩子,等长大时,想融入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太难,本是好意,对孩子的心理和成长来说都不是好事。宋攸宁想想也就做罢了。算了,还是把孩子们都带过来,石林府毕竟是州府所在地,又有石林卫的兵力驻扎在这里,鞑子攻陷石林的可能性也不大。
纪昀说道:“以前倒是常来,每隔一段时间,鞑子就要来一次,可自从朝廷设了石林卫,鞑子来的少了些。”
承恩伯谢远做了宝奉省总兵后,奏请朝廷在石林设了石林卫,卫所兵力也驻扎在这里。石林卫卫所兵力和鞑子交手多次,各有胜负,半年前谢玄做了石林卫的都指挥同知,和鞑子大规模的战事有三次,三战三捷,鞑子侵扰石林卫的次数才少了下来。
“这样说来,阿玄驻守石林,石林的安全也有了保障?”宋攸宁对纪昀说道。
纪昀点头赞同道:“也是缘分,没想到去东济见到阿玄,到了石林,还能和他共事。”
宋攸宁深有同感——到东济阿玄也去了东济,没想到阿玄来了石林府,纪昀后边也被派来了石林,一个在最东边,一个在最北边,同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居然又聚到了一起,不是缘分是什么?
“你有什么打算?”宋攸宁问道。
纪昀头疼地说道:“当然是想办法先让百姓吃饱穿暖。”
理是这个理,可是谈何容易?历朝历代,朝廷的目标不都是这个吗?可有几个真正做到的?若都做到,又何来改朝换代?
“我想过了,红薯还没推广到这里,我想着,去弄些红薯种,试试能不能在这里种植”,纪昀接着说道,“若是能在这里种活,百姓起码能填饱肚子,可若是要让百姓穿暖,这个还真是难办。”
北方苦寒,纪昀这些出去,穿着大毛衣裳,还觉得风直往身上钻,吹到身上象小刀子似的。可好多百姓穿着破旧的单衣,可想而知有多冷。
“听说每年冬天,都有不少人冻死饿死。”纪昀沉重地说道。
缺衣少食,每到冬天,还要应付鞑子频繁的抢掠,石林百姓可以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历年来,被杀死、冻死、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做为石林府的父母官,纪昀深感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