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推广红薯种植的问题(2 / 2)

这点纪昀也想到了,说不得到时还要由县里出面和那些人约定了,今年红薯只能在本地买卖,不得销往外地。

那还不是跟谢家去南洋弄种薯一样的情形?若有人真有心想往外地运,凭县衙里那几个人,能管住?宋攸宁持怀疑态度。

“我有一个想法,也不知道可行不可行。”宋攸宁说道。

“你说说看。”纪昀催促宋攸宁。他知道自己妻子总有些别出心裁的主意,一听说她有想法,便急切地想听她的主意。

“我想着,能不能今年夏秋两季的税赋,都倾向用红薯抵?”宋攸宁试探地说道。

大宸一年征收夏秋赋税,都以谷物相抵。两次田赋顾名思义是对土地征税,那么不种地的农民要不要交税?答案是必须要交。朝廷考虑到不是所有农民都以种地为生,因此规定田赋的征收范围并不仅限于耕地。桑树、果园、鱼塘、林地,甚至是海南岛的棕榈树都被计入了征税范围之内,这也算是印证了什么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考虑到朝廷并不需要这些五花八门的产物,因此经营桑树、果园、鱼塘这些产业的农民在纳税时也同样是用谷物来缴付。

“不收谷物吗?你仔细说说看。”纪昀感兴趣地说道。

“不收谷物也不好,只是红薯折价高些。”宋攸宁的办法很简单,大宸谷物折银依照谷物质量和地区远近,每石谷物折银从一两九百钱至二百五十钱5不等。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所以明朝官员在折算率上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再加上官员和农民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农民们吃哑巴亏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东济谷物折算银两都在一两二百钱左右浮动,宋攸宁的办法是,若是有谷物交税的,每石就在一两左右,用红薯交税的,每石抵一两五左右。什么?往年谷物都抵一两二,今年才抵一两?嫌不划算您用红薯抵啊,红薯一两五呢!

“这个办法好,我这就让叫人来商量。”纪昀说道。

“我只是这样一个想法,到底红薯和谷物每样怎么折算,你们可以商量,原则上向红薯倾斜就行。”宋攸宁说道。

“你也知道,我前些天让人买了些地”,宋攸宁说道,“若是种苗还有剩余,不如就由我们种,到秋季若是还有百姓要种,我们可以把种薯赊给百姓,收获后一斤还我们两斤左右。”也不必去强制让别人种,还落一个仗势欺人的名声。

“为什么不让他们一斤还一斤呢?”纪昀有些不理解,他也知道宋攸宁不是个计较那么几斤红薯的人。

“白送他们对我们也不算什么事儿,只是白得的东西就不知道珍惜了,我怕他们不好好种,甚至种上又毁掉。”就那么一点红薯,对宋攸宁来说还真不算什么,没多少钱的事儿。

这点纪昀能理解,白得的东西,由于得到的太容易,就不珍惜,这也是人之常情。

“你买了多少地,能种下吗?”纪昀问道,他怕剩下的种苗太多,她的地不够种。他知道宋攸宁买地的事,但一直没问。妻子拿私房钱置私产,多少都是她的私产。

“你放心,你把所有的红薯苗都给我,我也能找地方把它们种下去。”宋攸宁和纪昀开玩笑。

“那我去找人商量了。”听宋攸宁这样说,纪昀放下心来,出去找下属商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