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做就做。宋攸宁让人请来了黄先生,和他探讨起了用薯根和薯藤育苗的方法。
“居然还有这种方法?”黄先生很是兴奋,本来想着红薯的种子还是太少——今天收获在红薯有五百斤左右,就算保存的一个不烂,来年也只够种三亩多地。想大面积种植,必须明年春天再种一季,等收获了,秋季才有更多的种薯,才能推广种植。如今一听宋攸宁说连薯根和薯藤也能育苗,在冬季还能种植收获,黄先生激动极了。
“先生别高兴太早”,宋攸宁笑着说道,“我只是听说过这样能种,可也没种过,到底行不行,要经过实践才知道。”
“没事,不行也没损失,成了可真是大好事。”黄先生激动地说道。
二人商量过后,就让人在院子里盖起了温室——温室育苗可以在县衙院子里,可等苗长出来,往地里移栽时,院子里就不够用了,还要早些找好土地,早日搭建好温室。
晚上宋攸宁让人做了红薯米粥,虽说红薯少,但也得让众人尝尝鲜不是?
“这东西甘甜软糯,真是比点心还好吃。”纪昀激动地说道,“关键是产量还这样高,若是种子足够,明年百姓就不愁填不饱肚子了。”
宋攸宁笑道:“若是保存的好,明年春季种一季,等到秋季就不愁没种薯了。”到那时你就不说比点心还好吃了。
转眼已到十一月底。
所幸红薯藤和红薯根育的苗都长了出来,发牙率也有十之七八,前两天已经下到了田里,黄先生激动坏了,天天住在地头的房里,照看得比照料孩子还细心。宋攸宁每天也都要去田里看看,唯恐有病虫害。
倭寇自那次进犯东济几乎“全军覆没”后,再没来过东济,把目标转向了别处。戚元敬他们在东济所属化宜府别的地方与倭寇交过几次手,无一例外都是全胜,倭寇现在连化宜周围都不敢出现,化宜成了海西最安全的地方连带着化宜周边府县,倭寇都不敢来犯。前些天,他们被调到海西东南角和安江省接壤的远戚府抗倭,来犯的五百倭人被戚元敬他们全歼,戚元敬他们一战成名。
戚元敬带的那批兵,如今成了他的嫡系,声名在外,被百姓称为戚家军,提起威风凛凛的戚家军,百姓无不拍手称赞。
“如今东济很安全,我想把元哥儿接过来,你看怎么样?”晚上睡前,宋攸宁和纪昀商量道。
纪昀有些意外,说道:“鹏举和修远正是需要人照看的时候,把元哥儿接过来,你太辛苦了。”大老爷给二宝取名鹏举,三宝大名就叫修远。
宋攸宁笑道:“父亲母亲的年纪越来越大了,还要照看孩子,我怕他们力不从心,再说了,养育孩子本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如今却要父亲母亲替我们操劳,我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前些天大太太病了一场,在**躺了一个多月,如今才刚有了些起色。
“我们不能在父亲母亲身边尽孝,元哥儿在他们身边,也是一些慰藉”,纪昀犹豫道,“你让我想一想。”
宋攸宁知道不能操之过急,遂说道:“要不,你写信跟父亲母亲商量一下?如今他们身边还有晚妹妹尽孝,等过几年晚妹成亲了,元哥儿大点了,那时他也懂事些,再送他回去尽孝也不迟。”
纪昀也明白是这个道理,遂应道:“那我明天给父亲写信。”
“太太,太太,大喜事。”半个多月后的一天下午,宋攸宁正在房里逗二宝三宝玩,碧连快步跑了进来,走到门口还绊了一下,险些接摔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