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番话显然是不好说出来打击自己人的,赵家家主也没追击二房的人开口有些逾矩,他摸了摸下巴上的胡子,看向了自家大儿子:“殿下的人先去的是曾家?”
赵老大点点头:“没错,先曾家,再陈家,刚刚到了王家。”
赵家主点点头,若有所思。
这三家确实有些联系,不只是姻亲,他们还有很特殊的一层关系--都在原物城里开了粮米铺子。
按照那些锦衣卫宣扬的说法,抓这些豪绅,是因为不法经营,兼并土地抬高粮价干扰赈灾其心可诛,但赵老大知道这不过是个由头罢了--做生意的,有钱不赚难道还做善事?
赈灾是赈灾,发财是发财,只要不是抬高得太离谱,适当的挣一挣,才是商人的本质,赵家和那三家联系还算不错,知道他们做生意也是有些讲究的,毕竟事情闹大了大家脸上也不好看,所以还是有些收敛。
起码粮价没有那么离谱,还算是小赚,而且兼并土地...这就有些搞笑了,这个年代的地主,哪家不兼并?
尤其是遇见这种灾年,活不下去的农民就要卖土地,地主们压一压价格,收起来,过了灾年再给自家佃户种--千百年以来都是这样的,长公主殿下凭什么要问罪?
原武城算是老实的了,往里面走...那才吓人呢!
可眼下想这些显然是没用的,再怎么委屈,锦衣卫都出动了,三家的人被抓了个干净,县令大人都跑路了,赵家...估计也没办法跑。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熬过这一次?
紧找殿下求情,二是赶紧联合其他还存活的几家施压。
甚至还有个说要带头举报其他几家以求保全自身的,赵家主差点没听笑。
可场合实在太严肃了,压力实在太大了,他笑不出来。
原武县的商人,之所以能够挣钱,不被外地商贾挤进来,靠的就是团结,原武这个地方,交通枢纽,商业发达,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如果赵家现在出面反水,那就算活过了这一次,以后在原武怎么立足?
这主意出得,还不如让长公主殿下把一家老小抓进去呢,反正抓的人多了,殿下应该是不敢大开杀戒的。
他看向大儿子:“你怎么看?”
年纪已经快到中年,却依然看不见成为家主希望的赵老大犹豫了一下,躬身道:“父亲,儿子觉得,此事或许还有转机,咱们要先搞清楚殿下想要什么,毕竟殿下来河南道是赈灾的,没理由这么做,眼下...不宜轻动。”
赵家主眼中划过一丝鄙夷,大儿子就这样,书读多了,说话总是弯弯绕绕说不到重点,他娘的赵家是生意人,做事讲究的就是一个果断,生意场上机会转瞬即逝,要是都像大儿子这样犹豫,早完了。
相比之下,无论是二儿子还是三儿子都更让赵家主满意,可谁让大儿子出生最早呢?
大家都在劝,大家...都在说。
什么皇帝立太子还要立长子呢,赵老大又没犯过错,还知书达理,想必是能做好家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