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现状(1 / 2)

走出破庙,走出岷山,一路回到长安,那漫长的路途里,李子卿第一次发现原来古代的世界并不是那么诗情画意那么美好的,那段路上李子卿发现了很多问题。

原来人生是可以如同传说中的地府一般凄惨,那条官道上对应着连绵雄壮的和亲车队的,是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逃避兵灾,老幼相扶,艰难的想要再往南方跑一些。

而锦衣卫拿回来的河南道的调查里,不知道有多少老实本分的百姓沿街乞讨,卖儿卖女,只求能够多吃一顿、多活一天。

在现代看过了那么多福利政策,看过人权被保障的那么完善,就算依旧存在阶级,依旧存在不公,但人多少是人,不像大唐里的百姓一眼宛若牲畜,连能不能活下去都要痛苦挣扎。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李子卿看着真实的古代,真的从心灵上被震撼的说不出话来。

世界很现实,一个人如果没有土地,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会没有食物,而没了食物,就会开始变卖家产,从家具、房子到老婆、孩子,到了卖无可卖,就会去扒树皮,树皮扒完了,就去吃观音土,而观音土是没办法消化的,吃到最后,人就会死,而且死的时候肚子会涨的很高。

这就是河南道百姓的真实写照。

而凉州呢?

那些百姓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来的家产,被吐蕃人无情的掠夺了,不知多少大唐儿郎战死沙场,然后那些吐蕃人冲进城里祸害他们的家人,老弱病残被杀掉,女子被祸害,成年男子全部被虐杀,孩子们则是被带回草原,成为他们的奴隶。

一想到这些,坐在温泉里的李子卿不由浑身发冷,哪怕温暖的泉水都没办法让她感觉到一丝温度。

难道整个大唐只有她看到了这些?难道那些人的命就不是命?

为什么长安里的人可以选择视而不见?成天只为了权利争来争去,却一再搪塞这些事实,不愿意面对原来有那么多人挣扎着想要活下去。

那些百姓不喜欢诗词书画,也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哀愁,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碗掺着沙子的米饭。对那些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饥民而言,一副字画是王羲之的还是怀素的,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张纸够不够厚,方不方便消化。

看着锦衣卫送上来的折子,李子卿有时会沉默的想着,那些数字代表的人,生前是不是也有过妻子、丈夫、孩子,是不是也曾有过一个欢笑的生活,一个幸福的家。

李子卿不是圣母,她做事情一向都是为了让自己好好活下去,阻拦着路的人也会被她毫不留情的下手做掉,或是挖坑上眼药,但她毕竟是来自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这些凄凉绝望的现实在她没有发现的时候,也许还能骗骗自己,沉浸在平稳安乐的日子里,可锦衣卫出京后,李子卿拿到这些东西,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到战栗。

看看长安,原来相比于地方百姓的凄惨,有些人的人生真是像在极乐世界一般。

比如皇族成员,太后忙着掌握朝堂,太子二皇子忙着夺嫡,他们每天算计来算计去,就是为了爬上那个最高的位置,天天锦衣玉食,百姓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工具和底层基础,而这些人是可以没有思想没有感受的。

再看看那些大臣,享受着百姓的供奉,吃的用的都是百姓们纳的税,他们却还不满意,还要贪,甚至把主意打到了赈灾的粮银上,一些沙子烧出来的玻璃就能让他们一掷千金,完全没有想过这些钱能救下多少灾民。

他们没有想过长安城外有多少饿得奄奄一息的饥民和无家可归只能露宿街头的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