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再接再厉(1 / 2)

早上五点,张昊天起身打开床边的落地灯,转头看向**还在熟睡的夏晚晚,昏黄的光线很柔和,把她精巧的面容衬的格外恬静动人,他看的有些出神,手机的震动声将他拉了回来。披上衣服,走到窗边小声接起电话,**的人还是听到了响声,有些烦躁的翻身,他赶忙走进卧室的卫生间,确认门关好后,才跟电话那边的人继续刚才的内容。

电话是四川考古研究所的同事李拓打来的,“老大,南兴镇的一家建瓦场取土制胚时,发现土里露出一个坑口,里面有十余件玉器,刚刚上报田野。”

“那现场怎么样。”

“咱所里刘院士已经去了,情况紧急,让我通知你休假结束,提前到岗。”

“行,知道了。”张昊天太清楚这种情况的紧急程度,一般大众发现的现场情况都比较紧急,因为要考虑现场的破坏程度是多少,出土的文物保留几分原始的状态。

他迅速穿好衣服,看了眼**还在熟睡的夏晚晚,不忍叫醒,便留下便条,匆匆赶往机场。

下了飞机,张昊天大步朝出口走去,虽然只有28岁,但全身上下透露出一种老干部的稳健感,再配上出众的长相,整体气质很是引人瞩目,他一手提着电脑包,一手的胳膊上挂着西装外套,丝毫没有注意到周遭众人的关注,目不斜视的穿过人流,上了研究所的车子。

临近中午的时候,车子驶入南兴镇。没怎么变化的景致,让他想起之前在大三第一次接触到关于三星堆的场景。

那时考古实践课,初到南兴镇,一个只能在市县地图上才能找得到的地名,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村子地势平坦,气候湿润,村舍零落,一派川西田园风光,但是他从老师口中看到了这个小村庄的与众不同。村里有三个凸起的大土堆,他们和临近的一块月牙形的较大台地遥相呼应。不知是哪朝哪代的文人墨客,见景生情,起了个诗意的名字‘三星伴月’,三星指三星堆,月指月亮湾。而这次几位砖瓦厂工人发现的坑口就位于月亮湾附近。从初见到现在,时隔五年的时间,他又有机会再次走进三星堆,紧张、期待、忐忑的感受涌上心头。

时值盛夏,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烤得大地像要冒烟。张昊天顾不上换衣服,将工具简单整理后便匆匆出门。

“昊天,来,快上来。”研究所的同事李拓骑着一辆全身都在响的自行车喊着。

“你从哪弄的古董。”

“还不是跟你学的,刚村民那儿借的,这次住的地儿离现场太远了,车就留给铁楸坐了,咱们骑这个最方便了。我都等不及要看到坑了,老师说距离第一个坑口30米处还有一个。”

“那你下来,我带你,你骑太慢了。”张昊天脸上少有的出现了急切的表情。他当初放弃母校北京大学留校任教的机会,到川大任教,就是希望能第一时间参与三星堆的发掘。因为只有亲历其中,才能更为真切的找到4000年前文明的开端。

时间紧急,大家简单分工,进行一场抢救性的发掘,万幸坑口没有太多破坏的痕迹。终于第二天凌晨,距今3000多年的三星堆第一个祭祀坑‘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问世了。

“昊天,我刚才脑子都转不过弯儿,扫掉最后那些土的时候,我的心脏嘣嘣地直跳,你快摸摸,摸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