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师威武(2 / 2)

郡主降临 大长公主 1467 字 3个月前

太后瞪着徐诺,丢下一句,“你且等着!今日哀家身体不适!”便甩袖落荒而逃!徒留一众人面面相觑。徐诺觉得这太后虽说是秦嫔的姑姑,跟她比,智商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徐诺缓缓站起身,走到台前,“今日讲广纳言路,为何要讲这一课?诸位未来肩负大齐之重任,必须要明智清醒,万不能愚昧糊涂,所以这言路便一定要通!”

见众人似懂非懂,徐诺继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便如尧帝能够咨询百姓,所以知民间疾苦;舜帝听取多方意见,所以能不被无能官员蒙蔽,治水成功,相反,胡亥偏信宦官赵高一人言,结果秦二世而亡。梁武帝偏信朱异的话,结果被侯景攻陷台城,忧愤而死。所以,广泛听取多方意见,便不会被奸佞蒙在鼓里,不会被存私欲者蒙蔽双眼,才能真正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得便也是这个道理…”

门口站着下了朝的慕容远,被徐诺一番话说得醍醐灌顶,他甚至想要推门进入,想到刚才太后出来那张脸,他再一次感受到了这女先生的厉害,怕她让自己在先生与学生的角色中二选一,所以犹豫着决定还是继续听下去,却听见里边响起了一个稚嫩的童声。

“徐先生,那如果要更广泛听取意见,是不是要父皇开万人大会?投票表决?”三皇子首先发问。

徐诺想起来了前世的代表大会制,耐心解答,“若是可以做到,那当然是好了,但前提是,这万人要如何选,若是一万人中具有真知灼见,克己奉公的仁人志士占多数,那便是国之大幸,若是这一万人中自私奸佞和平庸之徒居多,那便是国之大难!”

“所以说徐先生之言自相矛盾!”二皇子替三皇子总结了,在对付徐诺这方面,他们一直都是兄弟情深。

“非也,广并非指单纯的人多势众,而是指多方之言,不同的声音,当然最终决断要有为君者来做。只有听到足够多的声音,才能不偏听偏信,君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徐先生的意思是不听别人的,父皇就得犯错了?”八岁的四皇子见着几个哥哥驳得起劲,也跟着说到。

徐诺深吸一口气,“陛下虽然为明君,也会犯错,即便圣贤都会犯错,为何陛下便不能有错?”几位皇子皇女听了这话,一个个的瞪着眼,面红耳赤地嚷了起来,门口站着的慕容远越听越心凉,他这都是生了一群什么孩子,孺子不可教也!想要推门进去给徐诺解围,却听见长子的声音,他忽然间充满了期待。

“你们都安静!吵吵嚷嚷成何体统,”一直未说话的大皇子开了口,毕竟是长兄,几个弟妹还是要给他几分面子的,“徐先生,依您之见,这圣人也会犯错?”

“当然!圣人也会犯错!难道大皇子以为圣人便不会犯错?”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反过来是不是就是说,圣贤无过?!”大皇子倒并非要跟徐诺作对,他很听母亲的话,只是这更让徐诺和门口的皇帝感觉到大齐前途渺茫。

“《史记》《论语》大皇子可读过?”

“不敢说倒背如流,却也熟记于心!”

“只是单纯背诵毫无意义,须得理解,史记中记载孔子的错误就有四五处,最严重的一次,他会见南子,若非子路劝阻,差点接受公山弗扰征召为官,二人后来反叛,孔子若非听人言,真去赴任,后世哪里还有孔圣人?”

徐诺看着这些似懂非懂,或者说不懂装懂的孩子,心中摇头,耐心指点,细心解释,对他们的故意找茬小惩大诫,也不能太过分,这中间很可能有未来的皇帝,总要收敛一些,但她深以为若是将大齐交到这样一群人手上,祖母这个九龙监国金杖怕是要别在腰间随时候着了,徐诺真想去力荐皇帝,**再努努力,多生几个备着吧!与她在春晖书院的学生可谓天壤之别,聪慧不足尚且能说是先天遗传有限,可是不努力,又只想投机取巧那便真的是长歪了。

慕容远终究没有推门而入,他偶尔会来站在门口旁听,发现这徐诺果真是个有本事的,遂放下心来,特着人打造了一块纯金牌匾,上书“孔孟之风”,庆幸自己取才不拘一格,几位皇子见徐诺讲起课来生动形象,活泼有趣,不似从前的老师那般教条生硬,渐渐地从心里接受了这位女少师,面上还是维持着一种不远不近的态度,令众人没想到的是,与她关系最近的竟然是大公主!看着徐诺在台上侃侃而谈,大公主逐渐将她奉为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