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着凤冠凤服的唐肆开口缓和了气氛:“陛下今日身体有些不适,诸卿继续同乐畅饮,本宫去看看陛下”
帝后相继离席,殿中气氛慢慢缓和了些,但今日之事,各位人精一般的大臣也明白,选妃之事绝不可轻易再提。
离开宴席之后,唐肆还没走多远,就看到在外等着自己的容瑾。
她没有说宴席中的事儿,只是走上前握住了容瑾的手,拉着他向外走去。
其实那些大臣担心的并无错,因为柔骨,她其实基本没有可能生下孩子。
可是纳妃之事,她不会管,若是容瑾纳妃,她会想法离开,若是容瑾不愿,她也不是圣人,不会去劝他纳妃。
其次便是容瑾了,两年的时间,也让文武百官认识到了他们的这位新皇是个什么性子。
众大臣其实很是不解,新皇曾为端王时,爱民如子深明大义,怎么偏偏成了皇帝后,性情大变,政务之事处理的极为随意放肆。
两年前新皇帝刚登基时,那时大臣还不了解陛下的性子,看到容瑾一副昏君做派,一些忠心的大臣纷纷撞柱死谏。
死谏的大臣救下来了一波又一波,可是容瑾也没有什么变化。
后来诸位大臣也看透了,知道了死谏没有什么用。
而且若当真较起真来,说陛下是个昏君倒也是谈不上,毕竟他也不曾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政策上也未曾做出过极为荒谬的决定。
所以最开始,在容瑾没有犯下重大过错的时候,诸位大臣也都没再做出过激的行为,相对和睦的在朝中处事。
可自那日中秋宴后,容瑾行事突然乖张恣意起来。
比如他在朝中,突然会提出要大兴土木为国师兴建观星楼,又突然会对一些大臣犯的小错大发雷霆。
当时朝中一时百官人心惶惶,朝臣挨骂就罢了,可边境战乱,此时大兴土木损失人力物力实在不妥。
以死劝诫这一个办法,他们从前也已经用过了,并没有什么用,上书劝诫,他们的陛下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一些忠君爱国的大臣立时愁的食难下咽,夜不能寐,可也拿那位年轻的帝王毫无办法。
众大臣中忧心最重的莫过于被册立为左丞相的唐沉云,他虽从前为先太子一派,但那不过是景帝的命令,自始至终他效忠的只有景国。
眼看着陛下昏聩,他又劝诫无能,一时愁白了几缕华发。
已被封为右丞相的叶云轩见他愁眉苦脸的模样,在某次下朝时给唐沉云提了个建议,让他去寻皇后娘娘。
唐沉云本来将信将疑,但他确也别无他法,便请见了皇后娘娘。
出乎他意料的是,他此举效果立竿见影,隔日容瑾便下令观星楼建造延期。
自那以后,文武百官也摸清楚了陛下的心思,凡是政令有明显差错之时,便去求皇后娘娘,皇后娘娘再劝诫陛下,陛下才会收回皇命。
如此一来,朝中再无一人提出纳妃之事,只盼着皇后娘娘莫要生气,多多劝诫他们的皇帝陛下。
毕竟现在燕国来势汹汹,他们京中内部绝不可再出任何差错,如今举国抗燕,保住景国不要亡国,才是一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