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
今日,郑明,郑宽,朱氏,郑敏,郑聪,一家五口人,正在田里收割水稻。
“你们现在知道不仅种水稻时不容易,除草时不容易,收获时也不容易了吧?”
朱氏看着有些狼狈,且累着了的女儿郑敏和郑聪两人,教育着他们要明白粮食来之不易。
郑敏和郑聪连连点头,以前开垦水田,水稻播种,插秧,除草等活他们都参与过,留下了深刻的体验。
本来以为收获是喜悦的,毕竟书上是这么写的,但没想到收割水稻也这么苦,这么累。
郑明他们现在种的地,是郑府自己的,但是是郑府家丁们开垦出来的。
每个环节郑明一家人都会实打实的参与,不就是他们自己要知道,要记住粮食来之不易,也是与民同甘共苦,获得民心的方式。
大家跟着郑家来这里生存,看到郑明他们一家人都在种地,在努力,就会有同甘共苦的感觉,觉得跟着郑家来到这里还是值得的,认为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郑明他们家的这些水稻属于第二批了,第一批在上个月就陆续收割了。
虽然是第二批,但也是新开垦出来的田地,水稻产量跟第一批差不多,都在亩产一两百斤。
主要是新开垦出来的田地,不是熟地,养份不够,还有就是草很多。等以后把肥力提升上来,杂草也少了,产量肯定会增加。
现在大家种的粮食以种水稻为主,辅以玉米。
经过尝试,小麦,土豆,红薯等不适合在这种热带地区种植。
水稻最合适,其次是玉米,但因为雨水多,即使玉米种在山坡上,也会因为雨水多导致土壤肥力流失。
所以,这里种玉米的产量不高,亩产只有两百斤左右,只比现在的水稻好一些。
好在婆罗洲属于热带,坤甸又在两条河流入海前的交汇处,可以一年四季种水稻和玉米。
如此,一年下来,产量就比在大陆高许多。
有这样的年产量,人口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
下午的时候。
“总督大人,李家的商船来了!”
有人来禀报。
“李家商船来了!”
“明儿,走一起去。”
郑宽带着郑明和一队护卫,前方港口码头。
李家的商队,这次比上次还要多一些,近二十艘商船,其中大船占一半,能载重四五百吨。
还有中型商船,载重两三百吨,以及其他的快艇,轻船等等。
港口码头,已经有不少人看热闹,很少能见到这么多船到这里来,稀奇。
“郑兄,我们没有来太晚吧?”
这次还是李彦昌带队来的。
他女儿李幼嫆这次也跟来了。
“不晚,不晚。贤弟这次辛苦了。”郑宽客气道。
李彦昌说道:“这次带了六船人来,有两千两百多人,路上还损失了数十人。
此外,还有两船的铁矿石,差不多有一千吨。
其他的有一些食盐,以及一千把燧发枪。”
都是郑家之前说了急需要的,李家这次很守信用,带来了不少。
李幼嫆在郑明旁边,主动开口说道:“这些人都是因为受灾无家可归的,很可怜,你们可要善待他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