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五口人正在一起吃晚饭。
木屋内还点着能驱蚊的香。
郑明看向郑宽,问道:“父亲,我们的粮食还能吃多久?”
从台湾带出来的粮食,现在统一管理,几天分发一次。
具体的数量郑明不清楚。
郑宽说道:“省着吃,三四个月。现在怪病解决了,所有人都在种粮食,以后粮食不是问题,而且这里有许多水果,饿不死。
唯一担心的就是疾病,还有蛇鼠虫蚁带来的伤害。
对了,你找来的药还有多少?这次治好了怪病,以后还会不会再得怪病?”
郑明摇头:“暂时没事,时间长了就不好说,梦里也没有听到这方面的情况。
药还有一点,我准备明天去寻找。”
郑宽严肃的点头,然后说:“一定要再找到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郑明不用找什么药,但可以借口去其他地方看看。
目前坤甸这个地方能住人的区域不大,在郑家来这里时,此地的华人只有一两百人,苏丹人有数百人。
这些华人,少数是某些做海贸生意安排在这里的人,作为一个商贸点。
有些人是在这里生活,但日子并不宽裕,还有一部分人是来这里寻找金矿,淘金来的。
还有一些在替这里的苏丹人种经济作物,比如胡椒,香料等等。
郑家来到这里后,跟这里的一部分华人和苏丹人起了冲突,结果当然是人多又有兵器火器的郑家轻松获胜,将对抗的人杀的杀,抓的抓,有一些逃走了。
现在的坤甸就是郑家的地盘,虽然目前规模还很小,需要他们自己来开垦,开发。
第二天上午。
郑明带着十个护卫,他们都带着刀箭,以及一些火铳。
只是,在这个热带雨林,目前的火铳效果大打折扣,因为这里不仅潮湿,雨水还多,火药容易潮或者湿。
但多注意,还是能用的。
除了十个护卫,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跟着郑明。
“公子,往西北走,半日左右的路程就是松柏港,那里的人比坤甸更多一些,汉人大概有两三百,苏丹人有五六百。”
此人叫黄二,他十多年前跟着家人来到这里,后来家人都得病死了,剩他一人,最后被人卖给了苏丹人,给苏丹人种胡椒。
后来郑家来了,正好跟这里的苏丹人冲突,把一些汉人解救了,黄二就是其中之一。
这人有些机灵,知道讨好郑家,把自己知道的事情都告诉郑家。
而且黄二懂苏丹话,也懂一些这里土著的话,是一个翻译人才。
郑明将他带来就是让他带路的。
黄二殷勤的为郑明带路,介绍这里的情况:“松柏港在往北,是浦吧哇,那里的汉人和苏丹人更多。
我们这里名义上属于三发苏丹国,但三发苏丹国的人基本在三发,山口洋一带,听说有几万苏丹人。
在那里的汉人也不少,应该有几千。有的很早就来到了这里,听说宋朝,唐朝,都有人来这里……”
郑明一边听着,一边回忆,记得以前听过婆罗洲这边的一些事情。
因为郑家以前一直有在南洋做生意的商队,所以对这里的情况比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