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杨氏店铺开张大吉(2 / 2)

说着,杨建国看向家里的年轻人,能把消息传出去的,也就是他们了。

于是,大家纷纷保证。他们都很听话,既然杨建国交代了,就不会出去乱说。

“走,咱们下笼子去。”杨承宇看时间差不多了,喊上杨承旭和沈梦洁。

明天就要开业,肯定得去弄些黄鳝、泥鳅、小鱼和河虾,这些在县城都能卖得出去。

他们店铺在印刷厂旁边,下班的工人很可能会来买。现在这个时节蔬菜少,主要还得靠卖水产。

等条件允许了,杨承宇打算搞大棚蔬菜,只要搞起来,就能供应各种蔬菜,不愁生意不好。

三个人很快来到昨天下笼子的地方,把黄鳝笼都安置好。

今天,他们又抓到5只甲鱼。甲鱼很受欢迎,自己售卖的话,一斤能卖一块,这就是市场价。

虽然店铺有租金,但也不能高于市场价。要是像以前一样供货给焦飞鹏和马玉堂,根本没法涨价。

别小看这一毛钱,积少成多,一个月能多赚不少。

要知道,店铺开业后就可以收购,卖得越多,赚得越多。光靠自己捕捉,数量有限。

下好黄鳝笼后,杨承宇在附近村子又下了些捕鱼笼。

小鱼虽然容易死,但品种多点,买的人才会多。

光有黄鳝、泥鳅、甲鱼可不够。下完笼子,杨承宇他们就回去了。

“赶紧休息吧,明天还有很多事。”杨承宇对沈梦洁和杨承旭说道。

两人点点头,各自回房睡觉。等店铺开起来,杨承宇以后就可以说住在县里,然后偷偷去打猎,这样苗永康就不知道了。

别人夜里在山里行动不便,但杨承宇不受影响,只要有一点光亮,对他来说就跟白天一样。

再加上他能看到所有动物的标识,配合平安的嗅觉和听觉,没有动物能悄无声息靠近他。

只要进入他视野的动物,都会成为他的射击目标。整个县城的山林他都能去,反正都在他的洞察范围内。

村子附近的山林他们都转遍了,24小时内可到达的地方都找过了。

可以说,以后要是还和王永康进山,就必须在山里过夜。

他觉得说服父母让自己在山里过夜的可能性挺大,不知道王永康行不行。

杨承宇回到房间,写了些后续计划,以便后续查缺补漏,防止出错。写好后,他才钻进被窝。

又是想念媳妇的一晚,今天已经是安以沫离家的第七天了。

杨承宇好奇安以沫会不会想他,三个月后她回来会是什么心态,是劝自己进京,还是跟去进京时一样,没受外界影响呢?

辗转了一会儿,杨承宇才睡着。

第二天,杨承宇四点多就出发去收笼子。收完后,立刻拉着收获赶往县里。

到县里时才八点。打开店门,杨承旭就看到分成两排的木桶。他们把还没死的鱼倒入大木桶中。

“这些鱼应该能活下来吧?”杨承旭有些担忧地问。这些鱼主要是油香鱼,还有部分柳根鱼,都经不起折腾。

要是黄骨鱼的话,就好处理多了,只是黄骨鱼不容易弄到,得下大雨河水浑浊时才会活跃。

他重生回来这段时间,只下过一次大雨,那次他还没来得及下笼子。

“这些鱼看着状态不错,应该能活,一会儿把它们分开养。”杨承宇轻声说道。他还不确定现在有没有增氧泵卖,如果没有,他打算自己动手做一些。卖水产,没增氧泵可不行。

“你们在店里呆着,我去拿东西。”说完,杨承宇就离开了。他昨天定制了一些牌子,得去取回来写上今日供应的商品。

只有写清楚了,大家才知道店里卖什么,光靠吆喝可不行。

杨承旭看着路上的行人,清了清嗓子喊道:“黄鳝、泥鳅、甲鱼、溪鱼,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里有新鲜的黄鳝、甲鱼、泥鳅、溪鱼,大家快进来看看啊。”

这些词是他昨晚琢磨出来的。毕竟在南方待了四年,他见过各种商贩,虽然自己以前没吆喝过,但听得多了。

这一嗓子,还真吸引了不少人。正好有一些工人路过,被杨承旭的吆喝吸引过来。

杨承旭一米七八的个头,模样周正帅气,特别受阿姨们的青睐。她们一进店里,目光就落在了木桶里的水产上。

“这黄鳝瞧着挺好,多少钱一斤啊?”

“你们这儿几点关门?我们下班了过来买。”

见大家这么热络,杨承旭心里美滋滋的。他哪想到自己喊了一嗓子,居然引来这么多顾客。

“大的黄鳝六毛一斤,小的四毛。”杨承旭连忙报上价格,这是杨承宇事先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