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在船队航行一路顺利的时候,这些办法自然不怎么重要,可一旦航行出现问题,这些方法可能就能挽救一个船队了,甚至挽救单独的人。
作为负责船队出行计划的人,官员也是要跟着一起出去的,船队自然是越安全越好,不然到了海上,哪怕他官位高,可船队遇到大危险的时候,他出事的概率也不小。
而看到后面裴清写的一些荒野求生,官员愣了一下,有些不明白裴清为什么要写些这些,可等他看到后面,仔细地思考一番,却有些紧张,牢牢地将上面的内容记了下来。
因为他意识到,虽然这些内容看着是不如前面重要,可万一真要用上,那就是能救命的,因为不看这些的话,他一时间还真不知道若是流落荒野,找不到人烟的话要如何求生。
官员一开始还不曾想过这点,在他看来,海上出事的话怕是小命难保,没有想过要是侥幸活下来后的危险。
可没想过是没想过,现在意识到这点,官员忽然想到万一遇到海难活了下来,可要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生存下去导致死亡,那就太凄惨了些。
尤其是现在还看到了裴清写的求生方法,这时候看看其实也不花什么精力,而且这些内容也很是新鲜有趣,可不看,万一出事,那真是后悔都晚了。
皇帝看着官员对这份记录册格外重视,也很是高兴。
这么些年下来,皇帝早就将裴清视作了子侄辈,而裴清对于大盛的种种贡献帮助,在皇帝看来,除了是裴清忠于大盛,更是忠于他的表现。
不然有很多事,裴清只要稍微对自己放宽一些,和现在相比,能获得的利益不知道要多多少,可偏偏不少有利的事裴清都是先告诉他,然后才行动起来,这不是对他忠心是什么。
所以尽管这次交上来的记录册对比之前那几次看着作用并不算特别大,可皇帝依旧是很开心,这个举动就足以证明裴清有多关心他。
至于说这个记录册最大的受益人其实是海员们,皇帝反而不在意,这海员做事最后还是要归类到为朝廷办事上,为朝廷办事那不就是为他办事,那也就是关心他了。
裴清倒是没有关注皇帝的情绪,而是注意着官员的举动,确定对方是真的将这本记录册放在心上,而不是因为皇帝的原因伪装在意,松了口气的同时也有些开心。
他就怕他辛辛苦苦写了这么多,对方不在意,这要是在海外没有出事还好,可万一出事,他写的这些内容多少能让他们增加一些存活的概率。
仔细地将记录册看完,官员想了想,转头问裴清:“裴大人,这记录册的后半段我能多抄录几份吗?”
“当然可以,不过你怎么就只抄录后半段?”裴清一口应下,好奇地问道。
官员看了眼皇帝,回道:“裴大人,这上面写的内容都极好,可却不适合让所有人都知道。”
或者说以后可以全部刊印出来,但是现在还不适合全印出来。
官员很清楚他们这次出海的任务是什么,自然也知晓,若是他们在海外真的摸索出来了一条路,将丝绸贩卖出去,赚到了数不清的银子,那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对海外贸易蠢蠢欲动,不光是富商,怕是一些普通百姓,若是家中实在穷困,得知海外贸易的收获如此巨大,怕是也会想要铤而走险一番。
毕竟冒一次险赚到的钱或许够他们安稳地过上十几年,甚至可能说一辈子。
有这些诱惑在,哪怕去往海外很危险,可他们也不在乎。
而这个记录册前面的那些内容则是在降低这种出海的风险,本来就蠢蠢欲动,风险又降低,那出海的人指不定会增加得更多。
听到官员的详细解释后,裴清恍然大悟,他都忘了这点,出海的利益太大了,确实会让人心动,不过只靠这个也没有办法阻拦,毕竟哪怕不知道这些信息,可会冒险的人还是不缺的,与其靠他们自己控制,还不如让朝廷来管控。
毕竟哪怕是在没有海禁的时候,也不是谁都可以出海做生意的。
再说,这利益动人心,想靠朝廷阻拦怕是不行,而随着利益越来越大,阻拦出海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甚至说难听点,指不定后来那些世家大族反而能偷偷地出海,甚至不光是出海,还不交一分银子的税。
而朝廷的官船则是在官员的折腾下变成了表面功夫,开销大了,还赚不到什么钱。
这不是裴清杞人忧天,而是清楚人性的恶劣,这海贸的利润太大了,心动的人太多,当皇帝的要是扛不住,那是真得不到什么收益。
不过,税收……
裴清猛地看上皇帝,他怎么把这个给忘了,如果是一般人,出海贸易自然是赚的,毕竟一般人也不太可能从税收入手。
可从朝廷的角度出发,官船出海,或许赚的银子会挺多,可这是要吃独食,而随着海贸越来越发达,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挖墙脚的人也越来越多,海贸赚的钱还真不如征收关税赚钱。
而且征收关税还有一个好处,朝廷进行海外贸易的话,这也只是一个政策,可以实行也可以废除,当皇帝能力不够的时候,这个政策带来的好处就比较小,可税收不同,税收一旦定下,哪怕有人想方设法地要逃税漏税,可这税收终究还是比较稳定,轻易不会被人废除。
别的税或许还要顾及会不会加大普通百姓的生活压力,关税就不一样,能出海行商的人家中谁会因为缴税就压力巨大,那顶多就是利润少点了,不会影响太多。
而且现在海外贸易影响还不算太大,如果提出征收关税的话,哪怕有人反对,可反对的力量还是比较小,皇帝也能轻而易举地压下去,而等到征税时间一长,海贸发展越来越大,就算有人想要废除这个关税,可朝廷拿了这么多年的银子,只要皇帝还有点脑子,有点能力,都清楚不能随便动这个。
而朝廷上的臣子只要还有一点爱国的忠心,也都清楚关税是不能碰的。
还有一个裴清不会说出来的优点,那就是只要朝廷还想着征收关税,充实国库,那大盛就不会闭关锁国,会和国外有密切的联系。
裴清越想越感觉征收关税很不错,虽然距离朝廷征收关税充盈国库的时候还有段时间,但是这段时间刚好能用来修订税法,开拓合适的港口,也是很不错的了。
皇帝正和官员说着话,突然注意到裴清的眼睛莫名亮了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大起来,看着又一副神游天外的样子,显然是在想其他事情,不由得有几分好奇起来。
皇帝看得出来,裴清刚才还是在想海外生存的事,可现在脑子又似乎是想到别的事上了,刚想直接问出来,可又想到裴清以前的一些奇思妙想似乎是不太适合让别的人知道,犹豫了一下,和官员草草说了几句,官员也看出皇帝的心思,立刻退下了。
“你小子这又是想到了什么?”皇帝的问话打断了裴清的脑补。
裴清擡头,见皇帝脸上满是好奇之色,也没有继续想下去,直接说了出来:“陛下,臣在想关税的事。”
裴清本来是想回去仔细思考一下再和皇帝说的,但是裴清又仔细地想了下,他对于关税什么的了解也不太多,哪怕是回去想,估计也想不出什么东西来了,还不如直接把如何征收关税的任务交给皇帝。
而且大盛的情况和现代也不一样,就算他之后想起关税的一些征收内容,最后还是要改良成大盛版本的税法,与其自己想破脑袋,还不如直接交给皇帝呢。
“关税?”皇帝重复了一遍,眉头微皱,这个词字面意思还挺好理解的,但是皇帝感觉他想的意思大概和裴清想说的不是一个意思。
裴清解释了一遍关税的含义,皇帝的眼睛越听越亮,显然也意识到这所谓的关税对朝廷的帮助有多大了,别的不说,如果征收关税的话,那等海贸发展繁盛时,朝廷简直就是坐着收钱。
朝廷的官船就算是出去做生意,可能贩卖多少货物,赚多少银子,而这海上还是有风险的,万一出事,说不定就赚不到什么钱了,而这征收关税则是只要有人出海或者从海外到大盛来做生意,那都是可以收银子的。
当了这么些年的皇帝,皇帝越发地能感觉到朝廷财政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银子,很多事情都做不成,也正是国库日渐充盈,他才能推行很多政策而不被群臣阻拦。
皇帝越想越激动,同时也感觉到这海贸的重要性,恨不得让船队赶紧地去搜寻一下,然后快点打开海贸的大门,让大盛国内的商队也赶紧进行海贸生意,这样朝廷能收多少税啊。
只是很快皇帝就冷静下来了,这事急不来,只能一步步地来,太急了怕是会出事。
皇帝看了眼裴清,深吸一口气,感觉心态平稳了一些,可还是有些莫名的激动,忍不住道:“你小子的脑瓜这是怎么转的,怎么就能想到征税上去?朕居然从未想过!”说到后面皇帝还有些懊恼。
一般人想到海贸,谁也没有想过靠征税赚钱啊。
至于说从朝廷的角度出发,说实话,就算皇帝从裴清那里得知了海贸有多赚钱后,哪怕想过很多种做生意填补私库的办法,可却也没有想过可以征收关税。明明朝廷征税是应有之事,可他在裴清提出来之前却一点都没有想到。
“这海贸如果不是之前听别人说会这么赚钱,如果不是朝廷眼看着就要开拓海贸,海贸眼看着要繁荣起来,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上面收税吧,毕竟以往很少能听到说做海贸生意的。”裴清不敢居功,摇摇头道。
裴清说得也有几分道理,只是皇帝想了想还是摇摇头,这事说出来简单,可没有人提,还真不好想。
同时皇帝还有几分庆幸,裴清这么早就提出了关税的事,不然等到海贸渐渐繁荣起来,这些去海外行商的人从来都没有缴纳过关税来,朝廷要是突然来个征税,征收的难度就要大多了,甚至可以说,光提出这一步,难度怕是就会大起来。
皇帝敢肯定,一旦海贸赚钱的消息传开,朝堂上的官员,只要是家中能掏出银子做生意的人家,估计都会掺上一脚,到时候再提出交税的事,那就是在他们身上割肉了,这肉还没有吃到嘴里,把肉分掉一些还容易,可割肉就不那么容易了。
哪怕他是皇帝,也不能那么轻松地压制朝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