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皇帝的态度一下子强硬起来,让一些官员欣喜若狂,却也让一些世家出身的官员陷入了茫然,明明皇帝之前的态度看着还比较和缓,怎么突然就变了态度。
皇帝的态度转变得有些突然,这让世家们想不通。
眼见他们没有办法扭转皇帝的心意,世家出身的官员也只能暂时退却,毕竟面对当今圣上,皇帝态度坚定,他们想要改变皇帝的想法也很难,不如先退一步另想办法。
只是他们还是想要知道是什么导致皇帝的态度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猜不到原因,那就要调查,必须找出其中的缘由来,不然这种事再来一次,他们实在吃不消。
而这一调查,他们就发现了一个事,太子和厉王先后去找了皇帝,而在太子和厉王找皇帝之前,他们去了谢府。
虽说谢府是谢云煜的府邸,裴清现在也不在京都,可在京都官员看来,谢府指代的就是裴清,尤其是太子厉王过去的话,和裴清有很大关联。
而再联想一下谢云煜这次对于科举制的支持态度,调查的人产生了一种联想,这事是不是裴清弄出来的。
这不是他们无端猜想,实在是有逻辑在其中,虽说裴清这些天离开了京都,可裴清和谢云煜的通信却是很密切,他们之前没调查就注意到了,只是不清楚到底是多久通一次信,而现在一调查就知道居然三天就通一次性信,那这京都发生的新鲜事,哪怕裴清在外地,恐怕也不比在京都了解的少了。
裴清做过那么多事,调查者自然看得出来裴清对于百姓的关切,像是科举制这种事,裴清只要了解到了,那肯定是要支持的,而这一支持,他岂不会写信回来。
如果想要证明他们的想法,那就要去查看一下裴清送回来的信,只是去谢府偷信这事没谁敢做,毕竟谁不知道谢云煜对裴清有过溺爱,让对方离开京都后有多舍不得,他们敢去偷,那肯定是要被发现的,至于发现后的结果,看看之前得罪了裴清的人的结果就知道了。
不是不能得罪他,只是就这么得罪了谢云煜,他们感觉实在是不值得。
毕竟哪怕知道信上的内容了,那也不能让对方伤筋动骨,只是明白了一个真相,和损失相比实在是差太多了。
既然裴清是支持科举的,那太子和厉王上门的时候是不是就从谢云煜口中知道了裴清的态度,然后就去找皇帝表示了自己的支持意思呢。
虽说太子和厉王身边的人都是在说科举制的一些问题,可他们也清楚,科举制算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治国之策,不管是哪位皇子,只要表达了对科举制的支持,而科举制又真的成了,那之后因为科举制而当官的官员多少也会对他们有一些感谢之心。
那指不定太子和厉王都是在摇摆中,然后裴清的支持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让对方彻底倒向了支持的一方,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有人觉得这不太可能,毕竟这事这么大,怎么可能只是因为裴清而让两位殿下作出决定,可有人觉得可能性非常大,裴清之前对太子和厉王的影响就是例子,这次虽然问题更严重了些,但是怎么不可能呢。
有人忍不住去试探着问了下太子和厉王当时见皇帝是为了什么事,不过直白地问肯定是不好问出来的,对方不但不会说,反而会暴露他们这边的心思,于是迂回着试探了下,看看是不是和裴清有关系。
太子和厉王去见皇帝的事其实说到底是和裴清没有关系,但是碍不住裴清的身影在整件事中不断出现,而这么一问,就让太子和厉王脸上露出了端倪,这下问话的人心里就有数了。
裴清做梦都想不到,自己都没有在京都了,居然还能背上这么一口大黑锅,对方误打误撞地居然猜中了一部分的事实真相。
而在验证猜测的正确性后,之前设计裴清离京的人彻底傻眼,他们没想到裴清就算不在京都,对于太子和厉王的影响居然也这么大,这让他们恼火又愤怒,还有一丝挫败。
不管是前朝还是再前一些的朝代,哪怕是天子近臣,只要离开了京都,远离了皇权最盛的地方,那他们的影响力也就逐渐小了起来,更别提影响到改变官员选拔制度这样的大事了,对方能收到消息就算他人脉宽广。
哪知道裴清居然这般的不讲武德,离京了也就罢了,消息灵通就算了,影响居然还维持得这么久,这么好。
“不如让他再走远些?”有人出声说道。
在他看来,之所以裴清还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不过就是对方走得还不算远,真的远了,哪怕是还能来信,那裴清收到消息后再传达消息过来,其中的时间也很长,自然做不到如今这般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