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1 / 2)

回到古代当咸鱼 观海 3289 字 3个月前

第62章

拗不过司农寺卿的邀请,裴清还是去了农学研究院一趟。

应召而来的人还不少,以至于农学研究院内都快住满了,这么多擅长农学或者说擅长种田的人凑在一起,免不了就要谈论些农事。

在场的人都不知道,在他们讨论的时候,其实旁边有人正在记录他们说话的内容,从而判断他们对农事的了解。

有些老农一开口就是当地的乡土话,其他人都听不太懂,好在这些人被送过来的时候,官府已经提前想到了这一点。

毕竟对方又不识字不会写字,要是连说话别人都听不懂,那推荐他们过去也没什么用,于是跟着这些老农一起来的还有各地的翻译,对于土话官话都精通,还能写字。

只不过这些老农在议论中想要备受人注意的话,必然是要自身农学知识扎实,不然在场这么多人,他说话还要旁人再翻译一,不少人都不愿意费这个劲,毕竟其他人说的话也很重要。

李兆林被亲朋好友催着赶着过来,一开始还有些不乐意,可在农学研究院多待了几天,如鱼得水,异常痛快。

平时他想找人讨论一下农学,都找不到几个人,就算有人愿意和他讨论,可水平不够,只能听着他说,轮到对方的时候,不是说不出几句话,就是错漏百出。

其实这个错漏百出也是相对而言,对于普通人来说,对方说得其实很有道理,可在李兆林看来,那就是处处漏洞,听多了反而拉低自身水平。

可这农学研究院擅长农学的人太多了,水平比他高的还不少,哪怕有的老农自身整理的知识不多,可经验异常丰富,也能和他说的有来有往,甚至还给他补充了一些学识上的空白,这一趟是真没白来。

裴清到的时候,李兆林一眼就注意到了他,原因无他,裴清看起来实在是太年轻了,而且他身上并没有种过田的样子。

想要学好农学,只靠翻书本或听老师说是不行的,必须要实践,而只要实践,手上身上都会留下痕迹,而裴清看起来就是一个贵人。

裴清进门也是第一眼就注意到了李兆林,虽说一大群人凑一起讨论,可即便如此,在院内也是分得清外围和中心的,站在中心处的几人年纪都不算小了,唯独李兆林看着还比较年轻。

裴清虽然注意到了李兆林,但是并没有参与进他们的讨论,而是坐在一边仔细地听。

其他人也都看到了裴清,一开始还以为他也是应招而来的人,可是看他坐在一边不说话,反而拿个小本子在那记个不停,就猜测裴清会不会是朝廷派来考核他们的人,看谁更精通农学,可能就授官了。

当然,他们也清楚,光是一个人的考核,那肯定不足以授官,朝廷的官职还没这么容易到手,可多表现一些,总比不表现好。

于是在裴清出现之后,研究院内讨论的烈度又更上一层楼,不少人都想表现自己,说话也更大胆了一些。

裴清一边听一边记,发现大盛农学其实发展的挺好,只不过在官面上看不出什么,民间发展非常蓬勃,现在需要的就是将其他人比较粗略、没有规划整理的知识整合成一个体系。

看听的差不多了,裴清就将育种的知识一点一点的抛了出来,裴清本来还担心他开口之后没人接话茬,没想到不少人格外踊跃,对他说的话题格外在意。

其实并不是对他的话题在意,而是对他在意,在不少人看来,这不就是考官要对他们进行考核了,自然是要踊跃发言,不然在考官面前的印象分就差了。

只是说着说着,他们就发现裴清说的话题似乎非同一般。

育种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农学知识了,本以为没有什么新鲜度可言,可随着裴清的话深入思考下去,他们发现育种竟然大有文章,他们以前所思所想,不过只是皮毛,现在才开始深入起来。

其他没吭声的人也不知不觉加入进了讨论当中,并且越讨论越手痒,恨不得赶紧将学到的知识用在育种上,种出更加高产抗病的作物来。

看其他人听得这么认真,裴清也有些欣慰,他之所以会把育种放在前面,其实也是考虑到在场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留下,总有些人会被遣送回去。

而这些被遣送的人,虽说在农学研究院当中算不得多强,可是回到地方之后却是比别的人强多了,而他们得到了育种的知识,多少也能在当地有所作为,也能尽量推广。

所以说农学研究院育种效果肯定比他们好,但研究院里才多少人呀,育种改良什么的都是需要时间和人力,肯定是先改良最重要的作物,其他普通的果蔬什么的,可能就不放在心上了,或者说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开始。

可要是推广到了当地去,效率可能不如农学研究院,可也有别的优点,比如说育种的种类多了,人力其实也更多。

当然,不只是育种,轮套间作什么的,裴清也都提了一句,这下讨论的范围更大了。

因为育种对于不少人还不算新鲜,而轮套间作可不一样,不少老农或许有这样种植过作物,但从来没有总结过理论,被裴清这么一说,茅塞顿开,原本有些不愿意开口的人也都一个个不断开口了,诉说自己的经验。

说的人太多了,裴清想要一个人记下来的话就有点难,只能赶紧找人过来记录,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知识,早点记录下来更好。

说到最后裴清也要离家了,其他人都有些舍不得,讨论了这么久,他们也看出来了,裴清对于最基础的农学知识其实了解并不多,也没有什么种田的经验,可对方却有另外一套想法。

两种想法经验碰撞在一起产生的火花,让在场的人都沉浸其中,久久不愿意回神。

不少人看向研究院后面的那翻耕好的土地,恨不得赶紧尝试一下自己刚学到的知识,他们对于不少作物都有很深的了解,就相当于基础打得特别好,被裴清这么一点醒,都想试试看能不能出效果。

司农寺卿虽然没有跟着裴清过去,可却一直在关注农学研究院这边的情况,得知裴清将育种和轮套间作的方法都说了,觉得裴清有点冲动了,这么重要的事怎么能随便说。

可是再听下去,得知裴清这一席话直接让很多老农开口说出了他们的种植经验,甚至可以说是说出了现成的轮套间作例子,惊喜无比。

而讨论完,裴清也去找了司农寺卿,说出自己的想法,本来他想着精通农学的人来了是来育种和实验的,可聊了这么久后,他发现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出书。

“出书?”司农寺卿惊诧地看着裴清。

“难得有这么多精通农学的人来,吸收他们的经验,总结出精华,一方面研究起来更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把那些办法推广出去,此书著作有功于社稷。”裴清说道。

司农寺卿本来觉得何必出书,可被裴清一说,也有些心动了,若是能做出一本书,也算是大功一件。

虽说著书难,可是著书的人选都出现了,这是难得的机会,以往想聚集这么多人可不容易。

司农寺卿越想越心动,便给皇帝上书了,毕竟这著书可不太容易。

朝廷著书,藏书定然要丰富,况且按照裴清的说法,到时候这些书也是要分发一些给地方上的,那书的数量必然不少了,抄书的量也极大,耗费定然少不了,想要著书自然需要皇帝支持。

很快消息就下来了,皇帝同意了著书的要求,虽然这书写起来定然不容易,耗费也不少,可农书至关重要,若是能修一部农书,对大盛的好处不言而喻。

“有这么难吗?”从谢云煜口中得到了消息,裴清有点想不通,上次的医书不是很快就弄出来了,这农书难度应该也不是很大呀,怎么皇帝态度却这么严肃了。

“那医书并不需要朝廷大肆推广,大部分都是在军中使用,对朝廷耗费也少,可这农书若要推广出去,数量绝对少不了,光抄写都不知道要多少人,怎么可能花费不大。”谢云煜说。

裴清跟着叹了口气,忽然感觉谢云煜说的话有哪里不对劲,再从头回忆了一下,愕然道:“抄写?”

“是抄写,怎么了?”谢云煜疑惑。

“现在没有印刷术吗?”裴清问。

“印刷术是什么?”谢云煜看向裴清。

两人大眼瞪小眼,裴清抱住脑袋,感觉自己有点蒙,他对于印刷术实在是太习以为常了,而且谢府的书也不少,他就没有多想。

最主要的还是裴清所处的环境中,书籍都不缺,他也没有看到有人抄书,自然下意识地就以为印刷术出现了。

裴清忽然想到之前战场急救小册子写出来后,他看到其他人是抄写,当时只当是觉得印刷麻烦,而且需要的人也不是很多,手抄也很快,就手抄了,万万没想到是因为没有印刷术?

“兄长,现在的书都是抄出来的吗?”裴清没有回答谢云煜的问题,反问道。

“不错。”谢云煜点了点头,还给裴清介绍了一个专职抄书的职业——书佣,并且不只是书佣抄书,还有僧侣专门抄写佛经,或者读书人去借书抄写学习。

“那我们府上的书是……”裴清想到谢府书房内满满当当的书,咽了口口水,这要是谢云煜一个抄的,那得从什么时候抄起啊。

“不全是我抄的,有些是别人送的,有的是谢家原本的藏书。”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谢家原本的藏书,不然就谢云煜一个人,也弄不到这么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