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大院的黄桷树刚冒出新芽,豆腐坊的周老汉就扛着半袋黄豆撞开审批科的门,蓝布围裙上的豆腐渣比老马的算盘珠子还碎。高小林正用钢笔尖拨弄搪瓷缸里的茶叶梗,看见黄豆滚得满地都是,突然想起去年审批米糠养鱼时,李大彭说的\"鱼泡比公章圆\",现在倒好,黄豆要变成豆腐都得盖满红章。
\"高科长!\"周老汉的旱烟袋在腰间晃得叮当响,黄豆从指缝漏出,在地面画出歪扭的太极图,\"咱豆腐坊的石膏点不凝固,\"他掏出皱巴巴的《传统食品工艺革新申请书》,纸页间夹着块没成型的豆腐,\"粮站说黄豆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得您这儿批'分子结构优化方案'!\"
老马的算盘在桌上敲出懒散的节奏,算珠间卡着周老汉带来的黄豆:\"老周,\"他摇着蒲扇,扇面上的\"为人民服务\"褪成浅红,\"你这是要给黄豆做思想工作?\"周老汉急得直搓手,黄豆在裤兜里沙沙作响:\"老马你不懂!\"他展开泛黄的《豆腐脑制作秘本》,\"我爷爷的爷爷在清朝就做豆腐,点浆的手法比公章还讲究,现在倒好,说石膏含重金属!\"
实习生小五趴在桌上,趁人不注意把黄豆塞进审批机缝,齿轮转动时发出砂纸般的摩擦声:\"高科长,\"他的凉鞋带子断了,用铁丝捆着,\"要是批下来,咱科能每天喝豆腐脑不?\"高小林瞪他一眼,却看见周老汉从麻袋里掏出个粗瓷碗,碗底沉着星星点点的石膏粉:\"老周,你这石膏粉比陈股长的放大镜还细?\"
\"这就是证据!\"周老汉用手指戳了戳碗底,石膏粉跟着晃动,\"上个月十五,\"他压低声音像在说私房话,\"灶王爷托梦给我,说点浆要按《周易》时辰,\"他展开皱巴巴的黄历,\"卯时泡豆、辰时磨浆、巳时点卤,差一刻都不行!\"
新人小李抱着《食品工业标准化手册》凑过来,眼镜片上蒙着黄豆粉:\"高科长,\"他的笔记本里掉出块碎豆腐,\"手册第87条写着'豆制品凝固剂需通过ISo9000认证',\"他指着周老汉的石膏粉,\"得测钙含量、颗粒度、还有...黄豆的前世今生!\"周老汉的眼睛亮了:\"同志你说得对!\"他拍了拍粗瓷碗,\"我这黄豆是祖传的'五月黄',光绪年间就种在咱村后山坡,比机关大院的围墙还老!\"
审批机突然发出\"咣当\"巨响,小五塞的黄豆把齿轮卡死了。赵师傅扛着擀面杖冲进来,蓝布衫上沾着新蒸的馒头渣:\"龟儿子机器,\"他对着审批机敲敲打打,\"比磨盘还难伺候,\"突然盯着周老汉的黄豆,\"老周,给咱科磨点豆浆,就用你那'光绪黄'!\"
高小林看着周老汉鼻尖的汗珠,突然想起父亲当年在粮站扛麻袋的模样——同样的粗布衣裳,同样的迫切眼神。他敲了敲周老汉的《秘本》,笔尖在\"石膏点浆\"栏画了个比豆腐脑还嫩的红圈:\"老周,\"他笑了笑,\"你这理论比陈股长的算盘还精密,\"又指着审批机,\"不过得按规矩来,\"他掏出公章,在周老汉的粗瓷碗上盖了个歪印,\"每碗豆腐脑都得盖'传统工艺章',就叫'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腐坊'!\"
周老汉的脸顿时笑成开裂的豆饼:\"高科长,\"他摸着碗上的红印,\"您这章盖得比石膏还灵,\"突然从麻袋里掏出个布包,\"咱带了刚点的'审批豆腐',\"豆腐上用芝麻酱写着\"规章点浆\",\"给您尝尝,比公章还软和!\"
老马的算盘珠子突然蹦落几颗,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批文旁:\"高科长,\"他摇着蒲扇,\"您这审批,怕是要让豆腐坊改行当博物馆咯。\"高小林看着批文上的红章,印泥渗进豆腐纹路,活像老槐树的年轮:\"改行当博物馆?\"他突然想起小五说的豆腐脑早餐,\"以后老百姓吃豆腐,得先背《豆腐起源考》,点浆时喊'一豆一审批'口号,\"他笑出声,\"比陈股长的晨跑操还齐整。\"
财务科老张的算盘在门口响得像磨盘转动,探过头时中山装沾着黄豆粉:\"高科长,\"他的算盘缺了颗珠子,\"豆腐坊审批得走'文化保护科目',\"珠子哗啦作响,\"光黄豆基因检测费就能买两担好米。\"周老汉的手在麻袋上顿住,黄豆从指缝漏出,在地面堆成微型金字塔:\"老张,咱豆腐坊的利润还没你算盘珠子多——\"
\"用豆腐抵嘛!\"小五突然插话,手里攥着周老汉送的碎豆腐,\"正好给审批机当润滑油,省得齿轮老卡文件。\"赵师傅点头称是,擀面杖敲着粗瓷碗:\"龟儿子机器,就得用软和东西治,比我的馒头还听话。\"
陈永年的放大镜不知何时对准了豆腐上的公章:\"小高,\"他的的确良衬衫洗得发白,\"豆腐表面不平整,\"笔尖戳着红印边缘,\"公章边缘要能划破豆皮,\"他掏出自己的小公章,\"得按1956年的模具重盖。\"周老汉的手抖得厉害,粗瓷碗差点摔碎:\"陈股长,这豆腐比您的公章还嫩啊!\"
\"就因为嫩才要规范!\"陈永年的声音像磨豆浆的石磨,\"每块豆腐的公章清晰度必须≥90%,\"他指着审批机,\"达不到标准,豆腐坊的黄豆配额扣三成!\"高小林赶紧打圆场,用钢笔在豆腐上描红印:\"陈股长,\"他指着豆腐纹路,\"这叫'手工防伪纹',比机器盖的有韵味,\"又冲周老汉眨眼,\"就说豆腐的嫩滑度代表'为人民服务的温度'。\"
黄昏时分,周老汉扛着盖满公章的粗瓷碗离开,审批科的吊扇还在吱呀作响。高小林望着他的背影,突然觉得这荒诞的审批就像点豆腐的石膏,把黄豆和公章搅得难分彼此——黄豆要测基因,豆腐要盖红章,连点浆的时辰都得对文件,比老槐树的根须还复杂。老马吧嗒着旱烟,望着窗外豆腐坊的幌子,幌子上新写的\"非遗豆腐\"标语比粮站的招牌还醒目:\"高科长,\"他敲了敲算盘,\"咱这审批,算是给豆腐点出个新祖宗了?\"
深夜的审批科,月光透过黄桷树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斑。高小林摸着周老汉送的\"审批豆腐\",豆腐上的红章在月光下泛着微光,突然听见审批机发出\"咔嗒\"异响——这次卡的是《豆腐分子结构协同发展规划》,文件里赫然写着\"每立方厘米豆腐需含3个审批章印\"。他笑了,笑得吊扇的影子跟着晃悠,心想当豆腐都要背着公章上桌,这机关大院的荒诞,可不就是锅永远煮不熟的豆浆么?
而明天,当第一缕阳光照在豆腐坊的石磨上,周老汉会发现新出的豆腐上,歪扭的公章印比石膏点还红,陈永年会带着放大镜来测公章清晰度,赵师傅会用豆腐给审批机做保养,小五会偷偷在豆腐脑里加酱油,而高小林,会在\"豆腐审批综合征\"的头痛中,对着新送来的《传统工艺与公章融合标准》画圈——就像机关大院的春天,永远带着公章的红、黄桷树的绿,和审批机永远修不好的咔嗒声,在黄豆与石膏的荒诞共舞中,磨制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滑稽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