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呢?”她问,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退让的力量。
我没有回答,只是把最后一份资料拖进文件夹,命名为:火种。
然后我说:“他们以为我们在逃,其实我们在记录。”
她的目光落在我屏幕上,久久没有移开。
远处,城市苏醒,车流涌动,仿佛一切如常。
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再也藏不住了。
我盯着屏幕,手指在触控板上缓缓滑动。
H5页面的原型已经成型,灰蓝色调的界面像一条幽深的长街,延伸向城市最暗的角落。
“输入生日,生成你的‘回家资格评分’。”许念轻声念出标题,眉头微蹙,“这名字太冷了,得加点温度。”
“那就——《谁配回家》。”我说,声音不大,却像一块石头落进深井。
她怔了一下,随即点头:“对,就该这么刺人。”
我们开始往里填充内容。
技术组给了我们一段匿名化处理的真实数据流:凌晨三点便利店的监控画面——一个蜷缩在门口的男人被保安驱赶;烧毁的返乡车票残片,上面还留着半个人名;还有那些被系统标记为“无效响应”的个案记录,每一条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寒夜里伸出手,却被规则推了回去。
“要不要加上林致远的数据?”许念问,目光落在我脸上。
我沉默了几秒,点了点头。
当我的虚拟轨迹出现在地图上时,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红点从桥洞开始移动,经过七个临时栖身之地,最终停在一个写着“夜灯屋试运行点”的坐标处。
评分弹出:1.7分,回归概率0.3%。
“他们不是没帮人,”我低声说,“是早就决定,有些人不值得帮。”
许念没说话,只是把那段算法逻辑嵌进了用户测试后的“真相揭晓”页面。
原本只是一个像小游戏般的互动,可当人们笑着输入生日,看到自己也可能被判定为“低价值救助对象”时,笑意渐渐消失了。
上线是在深夜。
我们在微博、B站和朋友圈同步推送,没有大V转发,也没有公关造势。
只有一句文案:
“你以为你在看故事?其实你在照镜子。”
第一波转发来自几个曾受助过的流浪者社群。
接着,有人发现测试结果竟然能和现实对应——某位博主输入母亲生日,系统竟匹配上了她十年前走失的父亲档案。
舆论像野火般蔓延开来。
第三天清晨,点击量突破百万。
热搜词条悄然出现:“#谁配回家测试刷屏#”,虽未加V认证,讨论热度却压过了明星绯闻。
有媒体开始联系夜灯屋团队,想做专题报道;也有公益组织主动提出要联合发起倡议。
而我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那天晚上,我合上电脑,走到阳台点了支烟。风很凉,但心口滚烫。
“接下来呢?”许念站在我身后。
我掐灭烟头,打开自媒体后台。
“轮到我说真话了。”
我新建文章,光标闪烁良久,终于敲下标题:
《我是那个不敢进门的少年》
第一个字落下的瞬间,十年的沉默轰然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