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放榜的日子来临。
金佳梦的网络查询页面亮起,虽然文化课总分不高,但稳稳越过了艺术类本科线。结合她早已通过的专业课校考优异成绩和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进入华国传媒大学艺术表演专业,几乎已是板上钉钉。
她对着屏幕长长舒了一口气,眼中闪烁着对舞台未来的憧憬。
金爸和金妈喜上眉梢,忙着给众多的亲朋好友发喜报。
闻佳宁的名字则在杭城交通职业高级中学的红榜上高悬榜首。
全校第一!这个成绩,让她报考华国传媒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志愿变得异常稳妥。
看着那个醒目的红榜,闻佳宁的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眼前仿佛已经展开了在传媒大学汲取知识、精进技艺的蓝图。
姐姐闻佳宇得知消息,激动地抱着小登登转了好几圈,小家伙也跟着咯咯直笑,奶声奶气地喊着“小姨多葵(夺魁)啦!”。
然而,真正引起轰动的消息,来自省一中,来自宋畅。
宋畅查询成绩的时候,系统给出的名次号是6。
“6”这个数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滔天巨浪。名次号“6”!这意味着宋畅在数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高居全省第六名!
当晚,宋家的座机电话成了炙手可热的“热线”。
最先打进来的是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老师,语气热切而尊重,详细介绍了元培学院的优势和种种顶尖资源,言语间充满了对这位顶尖学子的渴求。
电话刚挂断,铃声几乎无缝衔接地再次响起,这次是清华大学招生组的老师,同样诚意满满,着重描绘了清华理工科的雄厚实力和未来发展的广阔平台,承诺专业任选,并暗示有丰厚的奖学金。
两位顶尖学府的橄榄枝,分量十足,足以让任何一个家庭欣喜若狂。
紧接着,浙省大学招生办主任的电话也打了进来。主任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笑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例行公事”的意味:“宋畅同学,宋畅家长,首先热烈祝贺宋畅同学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作为本省的最高学府,浙省大学也非常希望能将这样的顶尖人才留在本土培养。”
“我们拥有全国领先的竺可桢学院,同样能提供最顶尖的资源……”主任的话说得很漂亮,也很诚恳,但语气中那份“明知希望渺茫但必须尽到本分”的无奈,电话这头的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毕竟,清北的光环太过耀眼,历年省前十,几乎都流向那两座金字塔尖。
丁亦秋接完清北的电话,心情是复杂而自豪的。她看向坐在沙发上,表情异常平静的宋畅。儿子没有想象中的兴奋,反而像是在做一个极其慎重的决定。
“小畅,”丁亦秋放下电话,走到儿子面前,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期待,“清北都打来电话了,条件都非常好。北大元培,清华……他们的意思很明确,专业完全尊重你的意愿。你怎么想?”
宋思祺也站在一旁,屏息凝神地看着儿子。
最近父子关系的微妙缓和,儿子的优秀,让他此刻内心激动,但他也不敢轻易插话,毕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缺席了太久。对于儿子的教育和培养,他可以说毫无贡献可言。
客厅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宋畅抬起头,目光扫过母亲隐含期待的脸,又掠过父亲紧张而关切的眼神,最后落在窗外杭城熟悉的夜景上。
他沉默了几秒,那几秒仿佛被拉得很长。然后,他清晰而平静地开口,声音不大,却像惊雷一样在父母耳边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