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眼中,你们搞出来的东西才是不可理喻的。”
另一位年轻的物理学家急切地追问:“那么,楚先生,导致这种差异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什么?是能量形态吗?”
楚南华眼中精光一闪:“正是能量。核心差异就在于我们生存的‘能量环境’天差地别!”
“想想看,你们在地球上发展电子技术,是不是经常受到太阳风暴的干扰?精密仪器动不动就失灵?”
看到不少人下意识地点头,他继续道:“但在广袤宇宙中,比太阳风狂暴千万倍的能量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充斥于元泱界及许多高维星域的——‘灵子流’。这是一种远比你们熟知的电磁力更为基础、维度更高的本源能量形式。”
这时,一位负责能源系统设计的工程师恍然大悟,失声道:“您是说……元泱界根本不依赖,或者说无法有效利用‘电能’?你们使用的能量基础是这种‘灵子’?”
“不错。”楚南华肯定道,“对我们而言,用‘电路’和‘设备’操控你们赖以生存的‘电子’异常困难。在元泱界高浓度的灵子流场中,电子就像洪水中的小鱼,会狂暴地乱窜,完全无法稳定操控。我们尝试从地球带回去的任何电子设备,无一例外都在瞬间被狂暴的灵子能场‘烧’成了废铁。”
他环视众人,语气带着一丝奇特的赞赏:
“然而,地球却是个异类。它位于宇宙中一片极其罕见的‘能量荒漠’地带——这里的灵子流极其稀薄,近乎于无,电磁环境相对‘平静’。”
“这对大多数依赖高维能量的文明来说是灾难性的贫瘠,但对你们人类而言,却成了独一无二的机遇。”
“谁能想到,在这样一片‘无风’的荒漠中,你们这群‘土着’竟然把‘电子’这种‘低维’能量玩出了令人惊叹的花样!”
“利用电能的‘易得性’和相对稳定性,你们实现了高速信息传递、构建了庞大的工业体系,甚至捣鼓出了人工智能这种有趣的东西!”
楚南华的语气带着一丝自嘲和感慨:“反观我们元泱界,虽然掌握着更高维的灵子能量,但它就像沉重而难以驯服的‘铁球’。利用它的‘成本’极高,无法像你们的电子通讯那样的高频、高效、低能耗的信息交换。”
“我们甚至没有类似你们‘互联网’这样普及的信息网络。”
“因此,许多元泱界的造物,包括一些星际航行器,仍需要依赖高度个体化的‘手工’或‘心力’技艺去制造和维持——虽然对我们个体来说‘手搓飞船’并非难事,但从整个文明的效率和规模化角度而言,这无疑是极其低效和费力的。”
楚南华微微颔首,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扶手上轻轻敲击,发出细微的笃笃声:“不过,幸运的是,你们已经在‘电能’这条独特的科技树上攀爬到了相当的高度。”
“你们构建的电力系统、信息网络、自动化控制……这些成熟的体系,对我们而言是极其宝贵的‘蓝本’。”
“我们不需要从零开始摸索,而是可以在你们坚实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元泱化’改造和适配。”
“比如,研发出能在灵子流高能场中稳定运行的‘绝缘’材料,或者设计出利用灵子场‘湍流’来间接稳定电子的转换装置……这比我们从头建立一套全新的、基于电能的工业体系,效率要高得多,风险也小得多。”
贺楠敏锐地抓住了关键矛盾,她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如鹰:
“楚先生,恕我直言,这似乎存在一个悖论。”
“元泱界既然拥有进行四维观测甚至维度操作的能力。”
“这意味着你们能洞悉物质和能量的深层结构,理解远比我们深刻的物理规则,为什么不能凭借这种‘高维洞察力’,自行研发和部署所需的电能系统?这听起来……似乎并不需要依赖地球。”
楚南华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果然会这么问”的了然笑意,他摊了摊手,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和坦诚:“问得好,贺负责人。这涉及到两个核心限制。”
“其一,是‘洞察’与‘执行’之间的巨大鸿沟。”
“没错,我们能‘看’到,甚至能理解你们电力系统的底层原理,但这就像……嗯,一个顶级的航天工程师,能完美设计火箭图纸,但并不意味着他能立刻赤手空拳、在缺乏现代工业支撑的荒岛上把它造出来。将高维观测转化为大规模的、稳定的、低成本的实体制造和应用,需要海量的基础工作、精细的工艺积累和庞大的工程体系支撑——这正是我们元泱界在‘电能’这条路上所缺乏的‘地基’。”
“四维洞察是‘眼睛’和‘大脑’,但‘手’和‘工具’的缺失,让我们难以高效地‘动手’。”
“其二,是能量环境的‘水土不服’。”他指了指某个方向,仿佛能穿透墙壁看到正在下榻处“挺尸”的丹尼尔,“我们元泱界的生命形态,包括像我这样的存在,其生理和能量循环早已深度适应了高浓度灵子流的环境。长期待在地球这种‘能量荒漠’中,对我们而言,就如同把深海鱼强行捞到沙漠里暴晒!灵子是我们赖以维系的‘水’。缺乏它,我们会感到极度虚弱、不适,甚至产生类似‘脱水’的生理机能紊乱。你们看到的那个家伙,”他无奈地摇摇头,“现在正因为地球灵子稀薄而处于‘严重脱水’状态,正裹着毯子‘挺尸’呢。之前那些匆匆来地球办事又匆匆离开的素女庙弟子,也是因为无法长时间忍受这种‘低能’环境。”
“因此,”楚南华总结道,语气变得郑重,“要真正深入地学习、研究、并最终部署一套能在元泱界稳定运行的电力系统,其早期最核心、最耗时的研发和调试阶段,必须在地球——这个电能稳定而灵子稀薄的‘理想试验场’——进行。”
“等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在地球环境验证成熟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元泱化’加固和移植。”
“让元泱界的精英长期驻扎在地球搞研发,代价太大且效率低下。”
他这番话如同拨云见日,科学观察大厅和温馨小屋里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带着恍然大悟的吸气声和低语。
能源工程师们纷纷点头,理解了“理论洞察”与“工程实现”之间的巨大壁垒,以及“试验环境”对技术路径的决定性影响。
生物学家则快速记录着关于“能量依赖型生理结构”和“环境适应性限制”的宝贵信息,这可能是理解元泱生命形态的关键。
项目统筹人员则开始暗自盘算在地球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的可行性和安全预案。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带着厚厚眼镜的进化生物学家站了起来,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问出了那个困扰在场所有人类心头最深的问题:“楚先生!请原谅我的冒昧,但我必须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似?!元泱界的人类,如果我能这样称呼的话,与我们地球人类,在生理结构、外貌特征,甚至……语言上,都表现出惊人的趋同性!这完全违背了宇宙生命演化的随机性和隔离性原理!两个在物理规则迥异的宇宙区域独立演化出的智慧生命,怎么可能相似到这种程度?!这简直……简直像是同源!”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连周正明和贺楠都屏住了呼吸。
这是触及两个文明根源联系的终极之问。
楚南华靠在椅背上,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甚至带着几分怀念的笑容。
他环视众人,眼神仿佛穿透了时空,“答案并非偶然,而是一个古老的、主动的‘播种’计划。”
“在极其久远的年代之前,元泱界的一位……嗯,我们可以称他为‘探索者’的前辈,在跨越无垠星海进行维度观测时,意外地发现了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地球。”
“不需要过度的探查和计算,他只用了匆匆一瞥,就发现地球的星体环境参数,包括引力、大气成分、自转公转周期、核心能量脉动频率等,与元泱界主星域的宜居带环境,存在着一种近乎完美的、超越概率的‘谐振’。这种谐振意味着,地球具备了孕育与元泱界生命形态高度契合的智慧生命的绝佳基础。”
“总之就是你们拥有和我们一样的一年四季,以及大致类似的气候条件。”
“于是,”楚南华的语气带着一丝对前辈随性的感慨,“这位好奇心旺盛、或者说……有点‘爱玩’的前辈,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在地球播下了‘文明的种子’。这并非简单的生物投放,而是一套深植于星球生态和生命遗传密码的‘引导程序’。它确保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地球生命会朝着与元泱界生命形态高度兼容的方向发展。”
“要知道,元泱界的生物技术很有一套,我们创造了不少种族。”
“至于语言的话,是因为后续的二次播种罢了。”
“总而言之,在不同条件下,你们负责赛博,我们负责修仙。”
整个“静默之厅”和科学观察大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壁炉的噼啪声、空调的低鸣,此刻都显得格外清晰。
楚南华突然补充道:
“咳咳,其实也是因为这点,你们倒了霉。”
“那些星际劫匪不敢打元泱界人的主意,却敢对地球人动手。”
“地球人在星际黑市的价格已经被炒得很高了。”
“毕竟你们和我们长得一模一样,买来当做奴隶或者随从,都很有排面。”
楚南华最后没好气地说:
“喂,嗓子都快讲干了,现在可以让我看看你们藏在基地里的东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