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重生》发布1(2 / 2)

选择在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春节档发片,效果立竿见影。虽然同期有一位老牌天王的精选合辑占据榜首,但《重生》专辑凭借过硬的质量和精准的免费策略,上线短短几小时,数字销量便一路飙升,强势冲上了新歌热销榜第二!实体专辑在部分核心城市的音像店也出现了排队购买的小热潮。

姜晓溪一大早就给许渊发过来了一些乐评人锐评的网络节选:

1.“资深乐评人“耳皇””:

“@耳皇:第一时间听了萧祎辰《重生》。说实话,惊喜大于预期。这张专辑没有刻意卖弄伤痕,也没有浮躁地迎合市场。主打歌《重生》旋律抓耳却不落俗套,编曲层次分明,弦乐铺陈出宏大背景,电子音效的点缀又带来现代感和希望感。最关键的是萧祎辰的演唱,声音里多了一种沉淀后的韧性和厚度,情感饱满而不滥情,将‘重生’二字的艰辛与希望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歌者的重生,更是华语流行乐坛久违的、有质感的声音回归。五星推荐!#萧祎辰重生##耳皇乐评#”

2.“音乐杂志《声浪》主编林风”:

“萧祎辰的《重生》,是一张带着思考与诚意的回归之作。专辑整体概念完整,从开篇的迷茫挣扎(《暗涌》),到中段的自我诘问(《独白》),再到《重生》的爆发与升华,最后收尾于平和坚定的《微光》,构建了一条清晰的情感脉络。整盘专辑制作精良,摒弃了时下流行的过度修音,保留了人声的真实质感。萧祎辰的演唱技巧更趋成熟,尤其在高音区的控制与情感释放的平衡上,令人印象深刻。这张专辑证明,好的音乐,永远能穿透喧嚣,抵达人心。推荐指数:8.5/10。”

3.“独立乐评人“黑胶客””:

“……《重生》最打动我的,并非技术层面,而是那份‘真实’与‘克制’。萧祎辰没有消费自己的遭遇,专辑里甚至没有一首歌直接提及那场噩梦。他用音乐本身说话,用旋律、歌词和演唱构建了一个更广阔、更具普世意义的精神世界——关于挫折、关于坚持、关于在废墟上重建希望的勇气。主打歌《重生》的副歌部分,层层递进的情感爆发,听得人头皮发麻,热泪盈眶。这绝非简单的‘复出’,而是一次艺术的升华与宣言。萧祎辰,欢迎回来,你的声音依旧珍贵。”

乐评人的高度评价如同定海神针,进一步稳固了专辑的口碑。

粉丝们更是热情似火,自发组织打榜、宣传、制作安利视频,#萧祎辰重生#、#《重生》免费听#等话题迅速攀升。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专辑热度稳步上升之时,许渊接到了一个电话。

“喂,许总您好!我是《星闻周刊》的记者小王。”电话那头的声音热情洋溢,“恭喜《寒梅》大爆!也恭喜萧祎辰老师新专辑上线!我们想给萧老师做个独家专访,您看方便安排吗?主要是聊聊这张意义非凡的《重生》专辑……”

许渊保持着礼貌:“王记者你好,感谢关注。祎辰最近专注于音乐本身,暂时没有安排专访的计划。等后续宣传期,我们会统一考虑。”

“啊,这样啊……”小王记者语气略显失望,但随即话锋一转,带着试探,“许总,其实我们也是想借这个机会,让萧老师聊聊他创作《重生》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嗯,那段特殊的经历对他音乐的影响?毕竟‘重生’这个词,对萧老师来说,意义太深刻了!观众和歌迷也非常关心……”

许渊脸上的笑容瞬间淡了下去,眼神变得锐利。他打断了对方的话,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冷意:“王记者,我想你搞错了一件事。”

“啊?许总您说……”

“《重生》这首歌,这张专辑,讲述的是萧祎辰在音乐道路上的涅盘,是他对艺术的坚持和热爱让他重新站上舞台。它讲述的是艺术生命的重生,不是,也绝不应该是,对某段个人不幸遭遇的消费!”许渊的声音清晰而有力,“萧祎辰先生是那起恶劣事件的受害者。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点,应该放在谴责犯罪、维护艺人安全环境上,而不是一次次地揭开受害者的伤疤,把痛苦当作谈资和卖点!这对受害者是二次伤害,极不尊重,也毫无同理心!”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显然没料到许渊如此强硬直接。小王记者有些尴尬地辩解:“许总,您误会了,我们不是那个意思,只是想探讨艺术创作背后的……”

“探讨艺术创作,我们欢迎。”许渊斩钉截铁,“但任何试图将话题引向那起绑架事件的采访,恕我们无法配合。这是底线。希望王记者和贵刊能够理解,也期待未来能在纯粹的音乐领域进行合作。再见。”

不等对方再说什么,许渊果断挂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