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李太后力排众议,封摄政王(求订阅)(2 / 2)

通俗来说的话,就是可以代替皇帝行使皇权人物。

一旦有了摄政王,内阁的提案不仅要经过司礼监,还得经过摄政王这一关。

这样想着,高拱直接就跳出来反对了。

至于他反对的理由,则一共有三条。

首先,大明朝眼下有内阁辅佐皇上决策,所以说没有必要再封一个摄政王。

多封一个摄政王,完全没有必要。

其次,一旦封了摄政王,原先贾放享受的规制都得提升,而眼下国库可用的银子并不多,从节约开支的角度新封一个摄政王不合适。

至于第三点理由,则是以贾放的资历,还不足以封王更何况还是摄政王。

鉴于上述几点理由,高拱之流一致坚持,这个摄政王不能封。

至少,现在时机并不成熟。

如此情形下,严党与清流在这件事上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关键时刻,李太后站了出来。

她力排众议,悉数贾放的文韬武略,一应功勋。

从追缴税银,说到改稻为桑,再后来的为社稷百姓祈雪,平定北境之乱。

当然,这一切最终的落脚点并没有直接落在摄政王这个点上,而是落在了新帝的义父这件事上。

甚至,李太后还抛出了一个问题。

谁若是说贾放不能胜任,那么,请他当场举荐一个人来。

除了他之外,还有谁能够做到文武双全,可以辅佐新帝,教导新帝?

高拱一看这情形,不由得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内阁次辅徐阶。

徐阶见状,也只好冲他轻轻摇了摇头。

在他看来,这事若是别人提出来的,那么,自己这一帮人肯定要死扛到底,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

可是,如今这件事是李太后提出来的。

这个时候去跟她争个子丑寅卯,绝非明智之举。

毕竟,他是不是当今皇上的生母,地位尊贵,金口玉言下作为臣子反对不妥。

如此情形下,李太后的提议顺利得以通过,并在当日昭告天下,发文六部。

当消息传出来,偌大的京城瞬间便轰动了。

要知道,自大明朝立朝以来,就从来没有出现过摄政王。

昔日的四王八公,那也只是徒有其名,食其俸禄而已,其实手上并没有多少权力。

可是,这摄政王可不一样,那可是能够左右朝政的存在。

更何况,世人皆知,如今的皇帝不过四岁而已,这样的情形下,皇权几乎全都捏在了摄政王的手里。

就连内阁的几位阁老,都得避其锋芒。

关键是,这摄政王不仅有参政之权,手里还掌控着京营。

说句不客气的话,这样的人物,抬手间便可影响整个大明朝的朝局。

此刻的贾放,正待在自己的府邸之中。

而他的身边,则陪着自己的另一房正室夫人,宁安公主。

宁安公主看着眼前的贾放,美眸闪动的道:“夫君,你这一次可藏得太深了,居然不声不响的就封了摄政王,在这之前竟然半点儿风声都没透出来。”

贾放闻言,笑了笑道:“这一次,其实我也感到挺意外的。”

宁安公主一听这话,当即便剜了他一眼道:“你在别人面前这么说也就这么说了,跟我之间就没必要这般打哑迷了吧?我可是听说了,这一次李太后那边可是没少出力,没有她,这个摄政王估计封不了,说吧,你到底给她灌了什么迷魂汤?”

贾放听罢这番话,笑了笑道:“你这话从何说起,她贵为太后,是当今皇上的生母,我能给她灌什么迷魂汤?”

宁安公主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道:“我可听说了,她不仅力排众议给你争取到了摄政王的位子,而且,还让你做小皇帝的义父,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我不信你跟她之间没有半点儿猫腻,你骗别人可以,但却骗不了我。”

说到这里,这位大明朝的三公主俯身在了贾放的耳边。

下一刻,她红唇轻启道:“快告诉我,你是不是像当初对我那般对她了?”

贾放一听这话,顿时像是被踩着尾巴似的,脸色瞬间变得通红。

下一秒,他赶忙出言反驳道:“你可别胡言乱语,怎么可能?她贵为太后娘娘,我怎么可能跟她有什么事?”

宁安公主闻言,眼神之中不由得流露出几分疑惑。

此刻的她,虽然没有证据,但她的心里总有一种直觉,自己的丈夫跟那个李太后之间肯定有事,而且,不是一般的事。

要不然,她不可能竭力促成摄政王这件事。

而且,义父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认的。

如果不是她跟自己的丈夫很熟悉,断然不可能想到这么一出来。

再联想到自己的哥哥裕王刚刚薨逝没多久,宁安公主愈发的觉得,那位李太后跟自己夫君之间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不过,眼下的情形是,自己的丈夫压根儿什么也不承认,自己又有什么法子呢?

他若是不愿意说,自己总不能强迫他说吧。

自己只是个女人,既然嫁进这府里来了,那么,他就是自己的天。

想着这些,宁安公主眸光闪动的看着眼前的贾放道:“夫君,既然你说你跟她之间什么事也没有,那么,咱们说说我们之间的事吧,算起来,你个没良心的,是不是好久没有来找过我了?”

说着这话,这位大明朝的三公主伸出如藕段儿似的玉臂勾住了贾放的脖子。

与此同时,她粉嫩的舌尖轻轻在嘴角舔舐了一下。

贾放一看这情形,哪里还忍得了。

下一刻,他一把就将宁安公主拦腰抱起,随后往床边走去。

这一日,这位大明朝的三公主竭尽能事迎合着自己的夫君,这位新晋的摄政王。

而贾放,意气风发之下,亦是好好的疼了宁安公主一回。

直到第二天东边露出了鱼肚白,二人才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