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怒意滔天,迅速收拢京营(求订阅)(1 / 2)

贾放的心中虽然怒意滔天,不过,他并没有当场发作。

轻轻将屋顶的瓦片放回原位,他纵身跃下了房顶。

夜里的风很大,空气中依旧有几分凉意。

贾放再度蛰伏在了暗处,一动不动。

终于,这座王府之中有了异样的动静。

三道人影,正往同一个方向而去。

贾放见状,当即便悄悄跟了上去。

当一道暗门被打开,依旧是三个人。

只不过,其中一人变成了贾放。

“武哥,一会儿是你先上还是我先上?”

“呵呵,不是有俩人吗?我上小姐,你上丫鬟,回头咱俩再换换不就行了?”

“可是,小六子怎么办?”

“他呀,他不得替咱们把风吗?等咱们弄完了,再让他进来收拾就行了。”

“哈哈哈哈——”

“你不是小六子——”

“你——”

……

当贾放寻到贾迎春和抱琴的时候,二女瞬间喜极而泣。

她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为何无缘无故的就被绑到了这里。

甚至,她们连这里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面对贾元春和抱琴的这些疑惑,贾放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安抚了她们一番之后连夜将她们带回了府里。

裕王殿下,既然你想干一票大的,那我也只好奉陪到底了。

你不是想要自己这京营节度使的位子吗?

那好,我等着你来拿。

只是你能不能拿到,那就得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毕竟,历史上的隆庆也不过从公元1567年到公元1572年干了六年的皇帝。

这位大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二十九岁继位,三十五岁也就驾崩了。

据史料记载,隆庆帝本来是个昏庸无能之辈。

但是好在拥有一个比较强的内阁,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善于处理朝政,明朝这台国家机器才得以高效运转。

隆庆年间,困扰朝局多年的“南倭北虏”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倭寇问题上,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打破了明朝历史上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使海外贸易也出现了新局面,倭寇活动逐渐趋于消亡,东南沿海地区恢复了安宁和平。

在鞑靼问题上,隆庆帝启用了抗倭名将戚继光戍边,最终鞑靼接受明朝皇帝的册封。

这上面,也就是他在位六年的功绩,说白了就是平定了东南与北疆。

而这些事,自嘉靖时期就已经在做了,隆庆其实差不多也就是捡了个现成的果子而已。

至于隆庆帝之所以英年早逝,这个也是很多皇帝的通病。

他整日呆在后宫里,最终由于服用逍遥丸过度,导致早逝,终年三十五岁。

这样的一个皇帝,对于大明朝而言,其实有跟没有并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既然你想要我手里的京营节度使,那么,就得承受皇位旁落的危险。

看在嘉靖的面子上,我眼下也不想造这个反。

但泥人尚且有三分火气,如今你硬要作死,嘉靖若是不在位了,我不介意让万历提早上位。

至于那个李妃,我只能说妇人干政那是万万要不得的。

作为女人,就应该干女人应该干的事情。

既然你那么有本事,能够生下了万历。

那么,有些话我也不想多说,来日方长,咱们走着瞧。

第二天一大早,贾放再度独自一人出了府。

自打执掌京营之后,其实自己对麾下的这些将领并不熟悉。

而想要跟裕王掰一掰手腕,就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如果有哪一营的统领不能绝对听命于自己,甚至还在某种情形下妄图背刺自己,那么,自己这个京营节度使也就徒有其名了。

也只有彻底掌握了京营,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说到这京营,不得不谈一谈大明朝京营的组成。

明代京师戍卫军编制在洪武初期就设立了,隶属于大都督府。

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隶五军都督府。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分设京师京营和南京京营,规制渐渐完备。

其中,京师京营的明军三大营是明朝军队中最精锐的野战部队,由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组建,分别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五军营由马军、步军组成,明太祖时设大都督府,以节制中外诸军,京城内外置大小二场,分教四十八卫卒。成祖北迁后,增为七十二卫。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称为五军。除在京卫所外,每年又分调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兵十六万人,轮番到京师操练,称为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