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真臣子,懂主次(1 / 2)

回到家的萧瑀直接去了皇宫。

做臣子可以傲,但是要分对象,对皇帝傲那不叫傲那就蠢,萧瑀自然知道自己第一时间应该做什么。

等萧瑀进宫,李世民刚好吃完晚饭。

“主上,臣回来了。”

“坐。”

“天竺有真佛?”

萧瑀摇摇头,在天竺半个月对于佛门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无佛,有觉者。”

李世民点点头,这种天生皇帝对于神佛的敏感其实不高,更多感兴趣的是那一块地。

“无佛,和佛经所说有异。”

“回主上,是的。

“天竺之地和王皓所说一样,沃野万里,全都是关中一样的好地。

“种稻米能一年三熟,是种粮食的宝地。

“不过气候无常,现在已经热到没法出门,听当地教师的话天竺没有四季,他们一年就分两季,旱季和雨季。

“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五月是旱季,干燥少雨。

“六月到九月是雨季,会连绵不断的下雨,所以看似宝地,实则生存困难。

“教派林立,一个村甚至能有几个宗教,以神灵为中心,国家最有权力的是宗教之长。

“王皓说的那个种姓制度深入人心,谁都不想改变。

“此地,无救。”

李世民缓缓点头,优缺点太明显了,没啥用。

古代统治和后世不一样,需要考虑一个成本问题,就算是到了元朝,蒙古帝国也是分割成好几个汗国在统治。

疆域越大,统治成本就越高。

尤其是在古代,就像归义军,他们本身就是大唐在西域的军队。

看似镇压一方,实际上稍微有点变故就会被切断成为孤岛。

所以就算是云贵之地,最开始也是羁縻统治。

要中央朝廷不惜成本,那你就要展现应有的价值,就像商朝,之所以不断南下是看上了铜,而不是觉得这块地有价值。

所以在湖北花费人力物力修建盘龙城,纯粹就是为了铜能安全转移到中央。

商的地盘已经扩张到关中长安附近老牛村,那是因为这片大后方的地能提供稳定的粮食。

一旦东方战事不利,立马将其赏赐给姬周自己回撤。

萧瑀的解释让李世民瞬间放弃了对这块地的想法,毫无价值,路途遥远,不值得耗费精力。

“没有看到佛经上的圣地,失望么。”

“回主上,没有。

“去了一趟天竺,心中平静了不少。

“就连佛祖圣地都随着时间开始烟消云散,很多遗迹王皓说都是假的。

“教师们也不全都是得道高僧,他们也会有烦恼。

“他们的宗教势力争斗往往会演变为大范围的械斗,每次都要死很多人。

“没有祥和,没有宁静。

“不过臣还是看到了很多最原始的佛门经典,对佛陀更加虔诚。

“王皓说的对,我们虔诚于他们的智慧而不是神迹。

“臣这一次南下,对于儒家的思想也有了全新的感悟,也懂王皓为什么明明对儒学很赞赏却对儒生嗤之以鼻。

“只是这一点,臣就没有白去。”

触类旁通,优秀的先驱者的思想总是在一个点上有共通,萧瑀在那烂驼寺悟到了这点。

把佛祖从神通无限变成菩提树下那个觉者,萧瑀的信仰不但没有崩塌,心中反而多了几分宁静,对佛更加尊敬。

“朕也是给你道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