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李世民此举,实质还是借着科举舞弊向世家开刀,对于这点孔颖达心知肚明。李世民乃是雄才大略的明主,世家虽然势力庞大,不一定就能斗得过李世民,因而孔颖达十分担心最后会牵连到孔氏一族。
“皇上,老臣家族一向安分守己,请皇上明鉴!”孔颖达虽然担心,不过并不害怕,毕竟孔氏的地位摆在那里的,再者自己家族也确实没做什么不该做的事情。
李世民笑道:“孔爱卿多虑了!记得贞观二年,朕封孔圣人为‘先圣’,贞观十一年又封为‘宣父’,朕对孔圣人那是万般敬仰的。朕有意在合适的时机改封圣人为‘文宣王’,(注)不知孔爱卿以为如何?”
自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朝历代皇帝为了达到政治目的,都会提出‘尊孔’。自从汉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开始,各朝代也都开始追封孔子,不过追封为王的到目前一个都没有。
孔颖达虽然担心因这次事件而名声受损,不过和祖宗的荣耀比起来也就微不足道了,因而激动地连连点头谢恩。
李世民道:“朕知道孔氏家族忠君爱国,和其他世家大为不同,因而追封孔圣人为我李唐的异性王,还望孔氏家族继续以百姓朝廷为重。”
孔颖达虽然正直严明,不过毕竟在朝堂多年,一听就明白李世民是在拉拢孔氏家族。虽然孔氏家族地位超然,不过若想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必然要紧紧依附于皇室,特别是还遇见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自然别无选择。
“老臣谨遵皇上旨意,我孔氏一族必当以百姓和朝廷为重!”孔颖达唯一思考,就做出了决定。
李世民大笑道:“孔爱卿一心为国为民,朕心甚慰!朕决定今年亲赴曲阜拜祭文宣王,孔大人,到时候还要请你尽尽地主之谊啊。”
长孙无忌笑道:“皇上亲赴曲阜祭拜,同时追封孔圣人为王,孔氏一族真是集千万荣耀于一身啊!”
李世民深知尊孔就会拉拢孔氏家族,进而让天下士子更加归心。同时也是分化拉拢之策,如今世家门阀几乎铁板一块,能接着这次机会让孔氏家族归心,也是一件大成就。
孔颖达见李世民竟然要亲赴曲阜祭拜,心头实在激动无比,拜倒在地道:“多谢皇上隆恩,老臣一族感激涕零!”
李世民扶起他道:“这次的科考了结之后,朕会将此事原委昭告天下,到时候自会说明孔爱卿乃是受人所惑。”
“臣感激涕零,多谢皇上隆恩!”
“爱卿无须多礼,回去后不可走漏风声,一切按照计划行事就是。这些试卷就留下吧,孔爱卿忙了一天,想必也累了。”
“臣告退!”
孔颖达退去后,李世民低声和长孙无忌交谈一会,长孙无忌也告辞离去。李世民拿起张焕的试卷,看了许久却没发现什么端倪,思索一会后令人去将李治找来。
“父皇找儿臣有什么吩咐?”不一会儿,内侍就带着李治来了太极殿。
“雉奴,你去张焕家里,让他把所作的策问再写一遍,你给朕带回来。”
“儿臣领命。”李治有些莫名其妙,答应下来就出宫赶往平康坊。
张焕这俩天跟着小痴练习长兵器,天天累得半死不活。小痴丝毫都不通融,一招一式都严格要求。李治赶到时,正好再次看见张焕被击倒在地。见到李治来了,张焕仿佛见到了救星,也不顾李治的取笑,敷衍小痴几句后赶紧带着李治离开。
“哼!今天便宜你了,让你敢隐瞒我!”小痴看着张焕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驿馆事件时,张焕说过要告诉小痴事情真相,不料最近事情多竟然忘记了。他忘记了小痴可没忘记,还以为他刻意隐瞒,因此这几天操练起来下手毫不留情。可怜张焕懵懂不知,还以为是红拂的要求,丝毫没想过抗议。
进入书房坐下后,张焕笑道:“殿下,今日此来可有要事?莫非又是来打秋风的?”
李治脸一黑:“这叫什么话?上次是三哥的主意好不好?”
张焕笑道:“我记得是殿下先提出要去淘宝的吧。”
“咳咳……闲话少说,说正事啊!你把考试时所做的策问再写一遍,交给本王。”
张焕一愣,见李治不像是在说笑,也就不再打趣,走到书桌前稍稍回忆了一下,提起笔将那篇策问写了下来。
墨迹刚干,李治就将文章放在袖中告辞而去。
张焕将他送出门外,见他马不停蹄离去,心中若有所思。
李治匆匆赶回皇宫,刚拐到太极殿外面,却和高阳碰了个正着。
“雉奴,你做什么这么慌张?”
李治陪笑道:“父皇差遣小弟去办事,这不刚回来复命。”
“你能办什么事?斗鸡走狗还差不多!”高阳一脸不屑。
李治挺挺腰杆:“姐姐总是小看我!这次真的是办正事。”
“什么正事?”
李治三言两语将事情说了一下,借口父皇还等着的,拔腿就进了太极殿。高阳沉吟一会摇摇头,并没有跟着进去,转身向自己寝宫走去。
“雉奴,没你的事了,你下去吧。”
李治出去后,李世民从桌上拿起张焕的试卷,对比着张焕刚才书写的那份,仔细地看了起来。
(注:文宣王本是唐玄宗给孔子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