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殿试(二)(1 / 2)

寅时三刻,晨钟响彻皇城。

张时安立于奉天殿前,深蓝贡士袍服在微曦中泛着暗纹。

他微微抬眸望向巍峨的殿宇,九重丹陛之上,蟠龙金柱在朝霞中熠熠生辉。

两侧禁军持戟而立,玄甲折射出冷冽寒光。

礼部官员引他们至殿中央首座。

紫檀案几上已备好贡院特制青砚,松烟墨锭静静躺在描金漆盒中。

张时安指尖抚过细腻的宣纸——这纸竟掺了金箔,日光一照便流转碎金般的光泽。

"陛下赐题——"

随着太监总管尖锐的唱喝,四名内侍展开丈余长的金绢。

第一题:经义

"《春秋》载'郑伯克段于鄢',《公羊》《谷梁》释义相左,当以何者为纲?"

殿中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

此题看似考校经学功底,实则暗藏杀机——《公羊》重君臣大义,主张严惩共叔段;《谷梁》重血缘亲情,认为郑庄公不教而诛。

选哪家注解,便是选哪派朝臣!

可以说殿试的第一题,就给了所有考生一道下马威。

大家能走到这一步,审题的时候没有人会不敏感。

对于一些保守一点的考生来说,这道题需要再斟酌斟酌。

但对于坐在前排的贡士来说,这道题的难度并没有太过艰难。

张时安悬腕蘸墨,笔走龙蛇:

"学生观二传之辩,犹医者论砒霜可为药亦可为毒。

郑伯之事,当以《公羊》正其名,《谷梁》哀其情..."

"...今漕运官吏克扣粮饷,若尽数问斩则伤朝廷仁厚,若姑息纵容则害黎民生计。

故臣请效'郑伯之法':首恶流徙,胁从赎铜..."

——将经学争议巧妙引向漕运改革,既显学识,又避党争。

午初时分,殿内忽然响起窸窣的脚步声。

张时安正撰写《刑狱论》,忽觉身侧光线一暗。

余光瞥见明黄龙袍的衣角,九龙纹的刺绣在日光下几乎灼伤人眼。

"好个'五听断狱'。"

低沉的声音在头顶响起,惊得他笔尖一颤。

别说在张时安被吓了一跳,毕竟他是真没想到皇帝竟然会亲自开口。

就连坐在他旁边的几位考生,本来就知晓皇帝在巡查,突然的声响,的确是让他们惊吓的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