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倒是方方正正,有抽屉有柜门的,设计得还挺合理,放个教案或者是放个作业本的,都有着充裕的空间,抽屉里还放着几盒粉笔和一个黑板擦,柜门里还有一根教鞭。
讲台后面就是一块挂在墙上的大黑板,是最古老的那种,用木板打制出来,然后上面刷上了墨汁的那种,不管是黑板、黑板擦还是教鞭,这些东西都是久违了的。
它们只是存在于沈又夏很久远的记忆里,真正地说起来,这些东西还是在沈又夏小学的时候见过,现在再看到它们,真的有一种好久不见的重逢感觉。
沈又夏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就已经换成玻璃钢的绿底黑板了,擦黑板都用潮湿的抹布,这样就不会有粉笔灰落下来,大学更是多数用电子教学,粉笔都已经不常见了。
当看到眼前这些设施的时候,沈又夏情不自禁的摸了又摸,这就是国家偏僻农村的现状,它们的文化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状态,而沈又夏,有幸走进来,有幸能够真实地感受。
“小沈老师,我们回家去取抹布吧,很快就回来。”小孩子们体会不到沈又夏此刻沉重的心情,他们依然快乐地说着话,然后快乐地跑开。
看着孩子们快乐地进进出出,像是辛苦的小蜜蜂,不停地忙碌着,并没有因为环境的不高级而凄苦,沈又夏就微微地笑了,自己想那么多,其实是有些矫情的。
时代虽然在不停地变化,但是环境是需要人来改变的,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改变,而现在,自己的到来,希望是沧洱村改变的第一步。
热火朝天地把教室打扫干净,沈又夏就把她介绍给小武同学的那本张天翼的儿童文学集,又拿了出来,挑了一个比较浅湿的故事,给孩子们朗读起来。
沧洱村因为地处南方,孩子们说话多少是带着些口音的,所以沈又夏的声音在他们听来,十足的婉转悠扬,孩子们很快就听得入迷了。
教室里虽然有不少孩子,却很安静,只传出沈又夏朗朗的读书声,一个下午,就在这样温馨而静谧的氛围中,悄悄地过去了。
临近晚饭的时间,沈又夏放下了手里的书,孩子们都还恋恋不舍呢,把沈又夏团团围住,“小沈老师,我们明天还能来听故事吗?”
沈又夏自然是点头答应的,“当然啦,你们明天再来,我还给你们讲故事听,不过,咱们也不能每天都坐在这里听故事,不做别的事儿呀。”
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也不是不懂事儿的,农村到底不比城里,家里琐碎的事情很多,农村的孩子都是要帮家里做活的,所以沈又夏才会有此一说。
她不想因为自己占了孩子们的时间,就让孩子们回家被家长训斥,田妞的遭遇就是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