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端之怖。筑壁垒以自守。需助否?可遥援。静候。”
信息明确表达了星语网络已知晓威胁性质、正在构建防御、愿意提供非接触性远程援助的立场,并将选择权交给了守望者。
漫长的等待后,就在网络几乎以为不会得到回应时,通讯线路收到了守望者断断续续的回复:
“认可……壁垒。勿近……勿触。能量……导引……可。坐标……附。谨慎……至极。”
回复虽短,却含义重大!守望者认可了星语网络的防御思路,再次强调保持距离(勿近勿触),但首次提出了一个具体的、非接触性的援助请求——希望星语网络能远程引导一部分失控溢出的能量湍流,并附上了一个需要引导的坐标点。这显然是为了减轻他们的压力,集中力量压制门扉。
一个静默的、极度谨慎的、基于纯粹实用主义的同盟关系,在此刻悄然达成。双方依旧避免直接接触,甚至不共享更多信息,但在对抗共同威胁“彼端”的前提下,开始了第一次实操性的协作。
微光遗民的一艘特制舰船,携带着大型远程能量导引装置,悄然抵达指定坐标边缘。他们按照守望者提供的参数,极其小心地开始引导那些从褶皱区狂暴溢出的能量湍流,将其导入一片预设的、空旷的星际空间任其消散。
过程有惊无险。守望者似乎也在另一端配合着进行微调。一次协作顺利完成。
这对星语网络的士气是巨大的鼓舞。他们并非完全孤军奋战。
与此同时,“逆模因壁垒”的第一期工程终于完成。随着核心协议的激活,一层无形的、基于文明自我认知的信息滤网,悄然覆盖了星语网络的主要区域。
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那弥漫在背景中的、令人不适的“彼端”低语,虽然依旧能被监测到,但其试图渗透、干扰网络内部信息流和个体意识的企图,被大幅削弱了。逻辑谬误的出现频率下降,个体的噩梦现象减少。就仿佛一道无形的屏障,暂时挡住了那冰冷的“视线”和最直接的渗透。
星语网络,终于在那无所不在的恐怖注视下,赢得了一丝宝贵的喘息之机。
然而,所有高层都清楚,这仅仅是开始。“逆模因壁垒”只能被动防御最直接的信息渗透,无法阻止“门扉”后那存在本身的活动,甚至无法理解其真正的目的。而守望者那边的情况,显然依旧在恶化。
静默同盟已然建立,冰冷的“视线”仍在持续。真正的考验,远未结束。星语网络利用这宝贵的喘息时间,疯狂地加固壁垒,研究能量湍流,试图理解更多……只为在最终时刻来临前,能多拥有一分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