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谁配审判?(2 / 2)

"我知道。"林昭轻轻拍了拍她的肩,"真相不会永远在档案袋里睡觉。"

中午十二点十一分,临时听证筹备室的百叶窗拉着,阳光从缝隙里漏进来,在刘知远的老花镜上折射出细碎的光。

"你这是要把自己和父亲一起送上审判台?"老纪检的手指敲着桌上的证据包,牛皮纸封皮被翻得卷了边,"1998年的会议记录,2003年的录音,还有你这三年所有决策的原始台账...林昭,这些东西摆出来,你父亲的清誉,你自己的政治前途,全没了。"

林昭坐在藤椅上,后背挺得笔直。

窗台上的绿萝叶子垂下来,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刘老,我父亲当年批的那条规划线,让23户人家多拿了十万补偿款,却少了三千万土地出让金。

徐知远现在说那是'破窗',可他没说——"他翻开证据包,抽出一张泛黄的名单,"那23户里,有17户是下岗职工,3户家里有癌症病人,2户是独居老人。

我父亲不是越界,是在制度的裂缝里,给活人留口气。"

刘知远摘下眼镜,用袖口擦了擦镜片:"所以你要把这些都摊开?"

"只有被审判过的人,才有资格谈改革。"林昭的声音轻,却像钉子敲进木头,"我不要特权,只要一个平台,让所有人看见当时的困境与选择——如果他们觉得我父亲错了,那我认;如果觉得他没错,那以后再有人要'破窗',至少得像他那样,为活人破。"

老纪检盯着他的眼睛看了足有半分钟。

窗外的麻雀扑棱着飞过,落在窗台上,啄了两下绿萝的新芽。

刘知远突然笑了,皱纹里都是暖意:"我当年办案子,就爱碰你这样的愣头青。"他拿起钢笔,在听证规程上签了字,"可以全程直播,但必须双轨并行——一面放当年影像,一面播你近三年决策录音。

公平,才叫审判。"

下午四点三十七分,审计局地下B3通道的铁门锈迹斑斑。

沈清欢的高跟鞋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

她攥着手机,指节发白:"省台同意全程转播了,但要求增加'公众投票'环节。"林昭背对着她,正用手电筒照着墙上的时间表——2001年管道改造、2008年线路检修、2015年监控升级。"很好。"他头也不回,"帮我联系王砚秋,就是1998年那个带头上访的拆迁户。"

"王砚秋?"沈清欢一怔,"她现在在郊区开包子铺,上个月我去社区调研还见过...您要她来现场?"

"请她带当年那批拆迁户来。"林昭转身,手电筒的光打在他脸上,明暗交错,"不是作证,是坐在台下——他们才是真正的评委。"

沈清欢的呼吸顿住了。

她想起三个月前暴雨夜,林昭蹲在积水里帮王砚秋搬包子铺的蒸笼,裤脚全湿了还笑:"王姨,您这包子褶子比我写的汇报材料还工整。"此刻他眼里有光,像当年在拆迁现场举着喇叭喊"补偿款明天到账"时那样:"沈秘书,这些年我们总说'为人民服务',可什么时候真正让人民做过主?

他们的命被我们决定了几十年,现在,该把笔交给他们。"

沈清欢摸出手机,通讯录翻到"王砚秋"那页时,指尖有点抖:"我这就联系。"

"等等。"林昭突然伸手,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碎发,"告诉王姨...当年我爸没来得及说的'对不起',我替他说。

但更重要的是——"他望着铁门后的黑暗,"让他们看看,当年那个在雨里举着伞等补偿款的小女孩,现在能自己撑伞了。"

晚上八点五十八分,筹备室的灯光突然闪了两下。

林昭调试投影设备时,系统界面"叮"地弹出警告:"检测到外部数据注入——'清源'母体备份已激活,来源:审计局局长办公室。"蓝色的数据流在屏幕上疯狂滚动,阮棠的残影突然浮现,旗袍的纹路像被揉皱的烟:"它看见了...所有遮蔽的角落。"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记住,光不是某个人举着,是大家一起点起来的..."

"阮棠?"林昭伸手碰了碰屏幕,虚影瞬间消散,只留下一行小字:"系统核心模块休眠,下次激活需用户等级提升至副厅。"

他盯着黑屏的手机,忽然笑了。

调出云州公共平台的上传界面,把1998年的会议记录、2003年的录音、近三年的决策台账,还有王砚秋等23户拆迁户的亲笔证言,全部拖进上传框。

标题栏里,他敲下:《请审判我,然后重建》。

倒计时页面跳出来:距离听证会开始,还有46小时12分钟。

窗外的月光漫过窗台,父亲的老笔记本静静躺着。

林昭翻开空白页,钢笔尖悬在纸上,最终落下一行字:"审判不是摧毁,是让每道裂缝都照进光。"

凌晨两点,他离开审计局时,看见徐知远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玻璃窗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像困在笼里的兽。

林昭裹了裹外套,往老街巷口走去。

青阳区的老街在夜色里沉睡,早点摊的篷布被风掀起一角。

他蹲在台阶上,摸出根烟又放下——沈清欢说过,他一焦虑就爱抽烟。

远处传来收摊的吆喝声,混着谁家窗户没关严,飘出《新闻联播》的尾音:"云州市即将召开重大民生听证会,据悉将全程直播..."

林昭望着东边泛起鱼肚白的天空,摸出手机给沈清欢发消息:"明早五点四十九分,老街巷口早点摊,帮我带碗豆浆。"

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他的脸,照见眼底那簇越烧越旺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