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时疫爆发,方备待验(1 / 2)

安陵容重生后 爱扯 1416 字 2天前

雍正三年正月十七日,残冬未消,京郊一带却骤然起了异状。

起初只是几处庄子里有人染上“风寒”,百姓们只当是乍暖还寒的时节常见病,寻了乡野郎中抓些发散风寒的汤药,便以为能痊愈。

可谁曾想,这“风寒”竟异常顽固——寻常风寒三五日便见轻,此番染病者却高热不退、咳嗽不止,甚者呼吸困难、浑身酸痛,连吃几副汤药都不见效。

更让人忧心的是,孩童与老者染病后,症状远比青壮年凶险——高热不退、咳喘不止,甚者气绝昏迷。

短短几日,京郊几处庄子里便有不少人家高高挂起了白帆,丧幡在寒风中簌簌作响,哭声此起彼伏,看得人心头发紧。

京郊红螺寺附近的李家庄,庄头李老实望着村口紧闭的栅栏,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身披一件打补丁的棉袍,双手背在身后,焦躁地踱着步,身后跟着几个面色惶急的村民。

“庄头,可不能再等了!”

村民王二柱急得直跺脚,声音带着哭腔,“我家老婆子和小孙子都烧了三天了,郎中的药喝了跟没喝一样,如今连水都咽不下去了!”

“村里这都病倒二十多口了,再瞒下去,怕是咱们整个庄子都要完了!”

另一个村民也附和道:“是啊庄头,起初就两三个人染病,咱们想着别声张,免得官府来拿人隔离,可这病太邪乎了,还传得快!”

“昨儿邻村的张大户家,一天就病倒了七口,听说已经没了两个老人了!”

李老实脸色铁青,重重叹了口气:“我能不急吗?可咱们上报了,官府能有法子吗?”

“前儿我让儿子去顺义县报官,县太爷只说‘秋冬风寒常见,无需大惊小怪’,打发了些寻常药材就了事了!”

“如今这局势,怕是县太爷也压不住了!”

话音刚落,就见村口传来一阵马蹄声,几个身着青色官服的衙役簇拥着一位县丞模样的人来了。

李老实连忙迎上去,躬身行礼:“小人参见刘县丞。”

刘县丞面色凝重,摆摆手道:“不必多礼,快带本官去看看染病的村民!”

他随李老实走进庄子,沿途只见家家户户闭门闭户,偶尔传来咳嗽声和孩童的哭闹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苦涩的药味和淡淡的霉味。

进了一户染病的村民家,只见炕上铺着破旧的被褥,一位老妇人蜷缩在上面,脸色通红,呼吸急促,旁边的孩童也烧得昏睡不醒。

刘县丞伸手探了探两人的额头,只觉得烫手,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绝非寻常风寒!”刘县丞沉声道,转头对身后的衙役吩咐。

“即刻回县衙,快马加鞭禀报知府大人,就说京郊爆发烈性疫病,传染性极强,老幼病死率高,恳请知府大人速奏朝廷,调拨药材和御医前来救治!”

“是!”衙役应声,翻身上马便疾驰而去。

可此时疫病已如燎原之火,短短几日便从京郊蔓延到顺义、通县等地,甚至波及河北南部的几个州县。

城中百姓起初还不知情,直到看见越来越多的人病倒,药铺的药材被抢购一空,官府开始封锁街道、设立隔离点,才慌了神。

顺天府知府王大人接到各县上报后,吓得魂飞魄散——当今圣上登基不久,最重吏治和民生,如今京畿重地爆发疫病。

若是处置不当,不仅百姓遭殃,自己怕是也要人头落地。

他不敢有半分耽搁,连夜拟好奏折,派快马送往紫禁城。

奏折递到养心殿时,皇上正在批阅奏章。

他接过奏折,越看脸色越沉,猛地将奏折拍在案上,沉声道:“岂有此理!小小疫病,竟蔓延至此才上报!”

“传旨,即刻命太医院率三名御医,携带足量药材赶赴京郊救治;”

“令顺天府、直隶总督严密封锁疫区,严禁人员随意流动;”

“再令户部拨款十万两,用于疫病防治和灾民赈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