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黑山军(2 / 2)

自刘煜颁布募民令以来,已有数月,南境动荡,理应有不少人迁移至此。

“回陛下,经统计,两月间幽州接纳流民共一百三十二万七千六百五十七人。”

沮授详细汇报。

这数字每日更新,虽多,但刘煜微皱眉头。

“竟只有这么点?”

“陛下,近期流民数量大增,预计下月可达二百万以上。”

沮授补充说明。

刘煜募民令颁布不久,消息传播尚需时日,加之民众背井离乡实属无奈,历史皆然。

各地官府仅到幽州境内才开始管理流民,其他州难以指望诸侯相助。

若他们真抱此念,又怎会抛家弃土来幽州?

近段时间,幽州涌入超过百万流民,数量增长迅猛。

起初每日不过数人或数十人,半月前起,每日竟达七八万,未来恐更多。

“将这些流民迁往辽东平原。”

刘煜对沮授下令。

辽东东北平原已归其掌控,他决不容其再度失去。

“大王,是否所有流民皆需迁移?”

沮授问。

“正是。”

刘煜点头,“初期官府统筹,以屯田形式安置。

待几年后适应当地生活,便可自给自足。”

派流民至东北平原,旨在开发资源,而非置之不理。

初时难免不适,这恰需引导扶持。

时机成熟,便可放手让他们谋生。

“臣领命。”

沮授回应。

辽东虽地寒苦,然早有汉人居住,更有扶余人等共处,无理由唯独汉人难以立足。

“此外,冀州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户部需密切配合。”

刘煜补充。

“诺,臣明了。”

沮授语气严肃。

户籍改革为国策核心,即便全冀州反对,亦必须施行。

冀州世家盘根错节,推行此制定会阻力重重,然而这是不可避免的。

……

“黑山军调查进展如何?”

沮授离去后,刘煜唤来郭嘉问道。

“大王,已查明。”

郭嘉神色凝重答道。

他深知,王上即将对冀州出手,而被冀州世家扶持的黑山军,无疑是重中之重。

为何迟迟未动?只因绣衣卫正深入调查黑山军的内部状况。

“号称百万大军的黑山军,实则人数早已突破百万,其中老弱妇孺占百万。”

至于能作战的青壮年,大约只有三十万。

原本装备简陋、衣食无着的黑山军,自半年前起,已有超过三成士兵配备甲胄。

这意味至少十万黑山军已身披铠甲,非同小可。

兵器亦然,从前连锄头都当作武器,如今每人皆持兵器。

“这些物资,应是出自世家之手。”

刘煜语气笃定。

“正是如此,王上。”

郭嘉点头答道,“冀州诸多世家之中,崔氏为首,半数以上为黑山军提供了粮草与装备。”

“崔氏……”

刘煜眼中掠过一抹冷意。

“另一半世家又如何?”

刘煜追问。

“以渤海石氏为首,剩下一半世家多已南渡黄河。”

郭嘉沉声说道。

提及渤海石氏,他与平原石氏同出一门,乃西汉名臣‘万石君’石奋后裔。

“石氏今非昔比,不再是昔日的万石君家。”

刘煜轻叹一声。

石奋家族五人均任两千石官职,因此得此称号。

回想石家在西汉,虽才学,却因忠诚深受倚重。

若在景帝时,皇帝若有新策,石氏必率先响应。

“这也正常,几百年过去了,石氏已成望族,岂会甘于现状。”

刘煜淡然一笑。

一时忠心难保世代延续。

历经数百载,石家根基深厚,绝不会坐视不理。

“接着说。”

刘煜催促郭嘉继续。

“其余世家未有任何动作,仿佛有意配合王上推行户籍制度改革。”

郭嘉迟疑地说道。

“仿佛?似乎?”

刘煜听后,微微皱眉,看着郭嘉道:“奉孝,这样的措辞,可不是你的风格。”

“王上,臣确实无法理解这些世家的行为。”

郭嘉苦笑道,“他们既不像崔家那样同流合污,也没有像石家般南渡避祸。

更令人费解的是,他们主动向官府报税,还如实上报家中人口,包括之前被他们隐瞒的部分……”

“哦?”

刘煜闻言,也感到疑惑。

“反常必有因,多派些人去查明这些世家的真实意图,看看是谁在背后操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刘煜神情变得凝重。

他不怕有人反对,只要对方不惧他麾下的数十万大军即可。

比如崔家,不论是博陵崔家还是清河崔家,在他心里已经形同死人。

而以石家为首的背叛者,日后他将下令禁止这些家族子孙参与科举。

但如今这些按兵不动的世家,究竟是真心归顺,还是另有图谋?

对此,刘煜也不得而知,必须彻查清楚。

“遵命,王上。”

郭嘉点头回应。

“说说黑山军的情况吧。”

刘煜转向郭嘉,再次询问。

“黑山军由张燕统领……”

关于黑山军的现状,绣衣卫已有内线潜入其中,因此掌握了不少。

黑山军原由张牛角担任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