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城市街道刚刚苏醒,街角的早餐铺飘出第一缕炊烟。罗铮和沈悦的身影出现在中医传承选拔现场前,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队伍里有穿着白大褂的年轻医生,也有背着书包的学生,甚至还有年过半百的老者。他们或低声交谈,或低头默背《黄帝内经》段落,眼中闪烁着对中医的敬仰与期待。
“你真打算亲自选?”沈悦轻声问。
“这些人中,或许有人能继承真正的医道。”罗铮语气平静,但眼神坚定。
他推门而入,迎面扑来一股药香。大厅中央摆着几张长桌,桌上整齐摆放着笔墨纸砚、针灸模型和几本翻得发旧的医典。工作人员见他进来,纷纷起身行礼。
“开始吧。”罗铮点头示意。
选拔分为三轮:理论测试、实践操作、面试交流。每一轮都由他亲自把关。他不是在挑人,而是在找火种——能在中医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的人。
理论测试进行得很快,大多数人面对那些古文题时便已露出难色。实践环节更是淘汰了一大批人。针灸讲究稳、准、快,力道稍有偏差,就可能伤及经络。有人连最基本的进针角度都掌握不好,更别提辨识穴位了。
当最后一组考生离开后,只剩下十余人留在场中。
“你们留下来了。”罗铮环视众人,“接下来是面对面交流。”
他逐一询问每个人的学医初衷、对中医的理解以及未来规划。多数人只是泛泛而谈,直到一个年轻人开口。
“我关注新型病毒研究三年了。”他说,“我发现一些古籍中提到的草药配方,或许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罗铮目光一凝:“说具体点。”
年轻人从背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翻开几页密密麻麻的笔记:“比如这味‘千叶莲’,在《千金方》中有记载,主治瘟疫初起。现代药理分析显示它含有某种抗病毒成分……”
罗铮接过笔记本,仔细翻阅。他的表情没有太多变化,但内心却微微震动。这个年轻人,或许不只是个学习者,而是未来的合作者。
最终,十名新星正式入选。
第二天清晨,教学正式开始。
罗铮没有直接讲授复杂的医理,而是先带他们走进中药房。他指着一排排药材柜子,逐一向他们介绍气味、功效和炮制方法。
“记住它们的味道。”他说,“中医靠的是感知,不只是记忆。”
接着是针灸课。他取出银针,在自己手臂上示范进针手法。
“针要稳,心要静。”他说,“每一次下针,都是对生命的尊重。”
学员们轮流练习,有人紧张得手抖,有人失误扎错穴位,也有人在反复尝试后终于找到感觉。罗铮站在一旁,不急不躁,逐一点评。
“手腕太僵,放松。”
“进针角度再小两度。”
“注意呼吸节奏。”
一天下来,不少人已经筋疲力尽,但眼神里透着兴奋。
教学进入第二周,课程逐渐深入。除了基础理论,罗铮还安排了病例分析和模拟诊断。他给出真实病历,让学员们分组讨论,并提出治疗方案。
其中一组学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结合现代医学手段,改良传统汤剂的服用方式,使其更易吸收。
“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药性是否会因此改变?”罗铮问。
那名研究病毒的年轻人站了出来:“我们做了一些初步实验,发现某些提取方式确实会影响药效,但也有可能提高活性成分的利用率。”
罗铮点头:“很好,质疑和验证,才是进步的关键。”
与此同时,他并未停下对新型病毒的研究。每天晚上,他会将白天收集到的新思路整理归档,并尝试进行实验验证。
有一次,一名学员在练习针灸时不小心扎到了一个罕见穴位,引发了短暂的发热反应。罗铮立刻记录下这一现象,并在随后的实验中发现,该穴位似乎能激活体内某种免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