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2章 研学验药,证药研学馆(1 / 1)

逆世雄图 孤独的疏星 1795 字 3个月前

黄三炮顺着本源珠指引的方向往药道研学馆走时,验药箱里的《药道研学要览》正随着步伐轻晃。封面是用宣纸装订的,上面盖着“知行合一”的朱印,内页记录着药道研学的传统方法:上山辨识药材的实地笔记、炮制工艺的分步实操图解、医患沟通的案例分析……每部分内容旁都标注着“研学目标”“实践要点”“认知误区”,最珍贵的是夹在书中的“研学守则”,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辨百种药,治十种病”,字迹是历代研学导师集体誊写的,笔锋里透着严谨,此刻在研学馆的墨香里泛着沉静的光。

孙子的酸枝木药箱里,本源珠正与一本清代研学日记的残页共鸣,纸页上还留着药汁浸染的痕迹,箱侧老鳖把背甲贴在箱壁,甲上的水脉纹漫出淡墨色的雾,混着远处传来的背诵声——那是学员死记硬背药材知识点的机械声。两人刚推开刻着“格物致知”的木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眉头紧锁:原本摆放药草标本、悬挂实践图谱的研学馆,如今被隔成“理论速成班”“考证冲刺班”,学员们埋首于“药材知识点速记手册”,嘴里念叨着“当归补血、黄芪补气”却认不出实物,而角落里的“实践基地”(种植药草、练习炮制的小园地)被改成了“证书展示墙”,墙上挂满“药道大师速成证”“炮制专家资格证”(实为花钱购买的假证),旁边的“研学宗旨”石碑(刻着“亲知亲闻亲见,方得药道真意”)被涂改成“7天拿证,月薪过万”,碑脚堆着被撕碎的实地考察报告,碎纸上还能看到“太行山辨识柴胡”的字样。

“爷爷你看,他们把研学变成背题拿证了!”小家伙指着最显眼的“考证通过率”榜单,上面写着“本期学员98%拿到证书”,旁边的“教学大纲”标注着“每日背诵500个药材知识点,3天完成炮制理论考试”,一个戴眼镜的学员捧着手册问老师:“这‘道地药材’到底是啥意思?”老师不耐烦地挥手:“别管啥意思,背会定义就行,考试不考实物!”研学馆中央的“导师答疑台”(老导师解答实践困惑的地方)被改成了“证书售卖处”,台上的《药草图谱》被换成了“办证价目表”,“高级药工证:8000元;特级研学导师证:元”,桌下的垃圾桶里扔着学员的实践作业,上面的批注写着“浪费时间,不如多背题”。更刺眼的是招生海报上的字:“速成考证,一步登天——不用上山采药,不必动手炮制,拿证即当大师”。

黄三炮走到被遗弃的实践操作台前,伸手抚摸台面上的药渣痕迹——那是历年学员练习炮制留下的,台侧刻着“光绪年间,研学馆组织学员踏遍五岳,辨识药材两千种”,字迹被墨水渍浸染得有些模糊。他从验药箱取出些研学信物:一本1950年的研学日记(记着“泰山采何首乌,其藤夜交昼解,与古籍记载吻合”)、一套实地考察工具(放大镜、标本夹、绘图本,上面画着带根须的柴胡素描)、一块学员炮制的合格药材(当归切片薄如蝉翼,标注着“第三次练习成果”),往操作台上一摆:“这叫‘研学本心’,”他举起那片当归,对着光展示切片的均匀度,“老祖宗搞研学,讲究的是‘眼观其形、鼻闻其气、手触其质’,哪能靠死记硬背拿证?”说话间他已翻开研学日记:“你看这记录,学员为弄清‘苍术与白术的区别’,在茅山住了半个月,那些只背定义的哪懂这实地求证的分量?”

研学馆老板研伯穿着西装走来,手里拿着份“学员就业报告”(实为伪造,宣称“持证学员就业率100%”)。他敲了敲操作台:“黄师傅别抱着些破本子装学问了,现在谁还在乎会不会认药?我这考证班能让学员‘快速入行’,你看这报名人数,比你守着块破地强百倍!”他指了指电子屏上的“招生数据”,“看见没?这期招了两百人,每人收费两万,够你买十车药材标本,这才是懂教育!”

孙子突然把老鳖从药箱上抱下来,往“证书展示墙”的假证前一放。老鳖对着“特级研学导师证”喷出股清水,证书上的钢印立刻晕开,露出浸湿,里面的“药材特征”描述与配图完全不符(把黄芪写成“断面白色”),“这是骗人的!”小家伙举着摄像机绕场一周,镜头里拍到老师在考前给学员发答案,“爷爷说真研学得认药、会炮制药,像这样——”他拿起黄三炮的柴胡素描,展示着“根头部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的细节,引来几个学员的惊讶。

新出现的老研学导师研伯背着个藤编背篓走来,背篓里装着他的研学工具:一把铜制药铲(铲头刻着“辨药如辨人”)、一本《实地辨识错题集》(记录着“误将独活当当归”等典型错误及原因)、一叠学员的优秀观察日记(上面贴着压制的药材标本)。老人从背篓底摸出块“研学传承牌”,是块木质牌匾,刻着“行胜于言”:“这是我师父传的,”他指着牌上的字,“研学是让学员真懂药,不是让他们装懂,现在的速成班,教出的都是‘纸上郎中’!”他当场拿出两株相似药材:“你们看,这是前胡,这是柴胡,光背文字分不出,得看断面——柴胡断面有朱砂点,前胡没有。”

研伯被说急了,从仓库推来台“智能答题机”,能自动生成“药道考试题库”,学员刷题三天就能通过“国家级考试”(实为机构自设):“看好了!这机器教出的学员,证书比你那些会认药的还硬,企业只看证不看人,你懂个屁的‘就业’!”他按下启动键,机器立刻弹出“甘草的性味是?A.甘温b.苦寒”的题目,“等会儿对比下,看你土法研学和我这‘科技考证’有啥不一样!”

黄三炮没接话,从《药道研学要览》里翻出张“研学三则”,上面用朱砂写着“识药先识生境,炮制先明原理,研学先重实践”。他拿起“研学守则”,往实践操作台的中央一立,守则竟透出柔光:“这叫‘研学之魂’,”他指着守则上的“行万里路”,“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机器哪懂这脚踩泥土的认知?”说话间个年轻学员红着脸凑过来说:“我拿了证,可连薄荷和紫苏都分不清,能跟着您学吗?”黄三炮立刻拉他到背篓前:“来,先从认这筐药材开始,比刷题有用。”

老导师突然往“真知石”(检验研学真伪的奇石)上放了本速成手册,石头立刻蒙上层黑雾;再放上黄三炮的研学日记,石面竟透出温润的金光,还隐隐浮出“实证”二字。“瞧见没?”老人用手指点着日记里的“海拔800米处采得的黄芩,有效成分更高”,“真研学的字里有数据,假考证的纸页只有空谈,这可不是机器能糊弄的!”

研伯脸色铁青,突然下令撕掉所有实践图谱:“给你们看点厉害的!”他指着刚签下的“企业合作协议”,“只要是我这的证,连锁药店都录用,你们那些会认药的没证,照样没人要,不服气?”

黄三炮将“研学守则”往研学馆的梁上一挂,守则的柔光与梁上的“格物致知”匾额交融,竟在半空凝成幅《研学实践图》——画面里的导师带学员在山间采药,学员在溪边清洗标本,老药农在旁讲解生长习性,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发现的喜悦。“这才是研学馆该有的样子,”黄三炮对围观的人说,“药道研学得‘脚踩实地,手触真药’,既要读典籍,更要亲实践,哪能靠买证、刷题走捷径?”

孙子突然想起什么,从药箱里掏出本源珠往真知石上一放。珠子的光芒顺着石缝蔓延,那些假证突然化作纸灰,速成手册上的文字自动更正(“黄芪断面为菊花心”),而被改成展示墙的实践基地竟自己长出药苗,证书售卖处变回答疑台,老导师的错题集摆在台上,旁边放着放大镜和标本夹。几个学员忍不住放下手册,围过来看老导师辨识药材,脸上露出求知的神色。

老导师趁机往学员手里发了《野外识药入门》:“来,拿着学,这里面讲咋结合环境认药材,比如阴坡多生黄连,阳坡常见黄芪,那些搞速成的哪懂这些?”他自己先背起背篓:“这叫‘回归本源’,研学就是要走出屋子,到山里、到田里学药道。”

研伯见势不妙,想趁乱卷走学费逃跑,却被黄三炮用“研学守则”拦住去路。“研学馆不是卖证窝,”黄三炮的声音透过背诵声格外清晰,“药道研学得‘求真知,练真技,做真人’,是为了培养懂药、爱药的传人,不是为了批量生产假专家,这是老祖宗传下的求知道,不是功利化教学能替代的。”

本源珠突然飞向研学馆最高处的“格物旗”,旗面无风自动,显出八个古字:“知行合一,药道可传”。随着旗帜展开,所有答题机突然显示“实践出真知”的字样,而被撕碎的考察报告自动拼合,馆里响起学员们辨认药材的讨论声(“这是不是丹参?”“你看它的根皮是红色的……”)。黄三炮往实践基地撒了把不同科属的药材种子,瞬间长出片可供辨识的幼苗,叶片上的露珠滚落,在地面汇成“研学”二字。

孙子举着摄像机跟拍,镜头里的本源珠正往西南方向飞去,那里隐约可见一片药道传承大典的广场轮廓。“爷爷,珠子往‘药道传承坛’去了!”

黄三炮望着那片举行传承仪式的广场,突然想起老导师的话:“研学就像熬膏,得慢慢浸润、反复提炼,急火熬不出真东西,丢了实践,再厚的证书也是废纸,守不住这份实,药道的认知根基就虚了。”他扛起验药箱,老鳖慢悠悠爬回药箱,一行人顺着药苗指引的方向走去,身后传来学员们跟着老导师辨认药材的欢笑声——那是研学馆久违的、属于探索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