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放入炸好的肉片,快速翻炒,让肉片均匀地裹上汤汁,撒上香菜段即可出锅。一道外酥里嫩、酸甜可口的锅包肉就完成了。
观众们围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林阳的每一个动作,不时发出阵阵惊叹。“林师傅,炸肉的时候怎么才能保证油温稳定呢?”一个观众好奇地问道。
林阳耐心地解答:“可以准备一个油温计,随时测量油温。如果油温过高,可以将锅离火片刻;如果油温过低,就加大火力。另外,炸肉的量也不要过多,以免油温下降过快。”
展示完锅包肉,林阳又来到了广东美食摊位,苏瑶正在这里制作经典的虾饺。只见她熟练地准备着食材:澄粉100克、玉米淀粉30克、开水130毫升、猪油10克、虾仁200克、猪肉馅50克、笋丁50克、盐3克、白糖5克、胡椒粉1克、生抽10毫升、料酒5毫升、香油5毫升。
苏瑶先将澄粉和玉米淀粉混合均匀,倒入开水,快速搅拌成絮状。这一步开水的温度很关键,要刚烧开的沸水,才能让澄粉充分糊化,使面团更有韧性。然后加入猪油,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保鲜膜静置20分钟,让面团充分吸收水分,变得更加柔软。
在面团静置的时候,苏瑶开始处理馅料。将虾仁洗净,挑去虾线,一部分切成大颗粒,一部分剁成虾泥。把猪肉馅、虾泥、笋丁放入碗中,加入盐、白糖、胡椒粉、生抽、料酒、香油,搅拌均匀,腌制15分钟,让馅料充分入味。
面团静置好后,分成大小均匀的小面团,每个大约10克。将小面团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片,这需要一定的技巧,要轻轻擀动,避免面片破裂。取一张面片,放入适量馅料,包成半月形的饺子,边缘捏出漂亮的褶子。包虾饺的褶子是个技术活,褶子要均匀、细密,才能让虾饺外形美观。
将包好的虾饺放入蒸锅中,大火蒸8-10分钟,蒸至虾饺熟透,表面呈透明状即可。蒸制的时间要控制好,时间太短,虾饺不熟;时间太长,虾饺的皮会变老,影响口感。
观众们品尝着苏瑶制作的虾饺,纷纷竖起大拇指:“苏师傅,这虾饺太好吃了,皮薄馅大,虾肉鲜嫩。您包褶子有什么技巧吗?”
苏瑶微笑着回答:“包褶子的时候,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捏出褶子,一边捏一边转动饺子,动作要轻缓,多练习几次就能掌握技巧了。”
美食文化节上,各种美食的制作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大家不仅品尝到了美味的食物,还学到了很多美食制作技巧和文化知识。
然而,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一位来自贵州的厨师在制作酸汤鱼时,发现带来的酸汤不够用了。林阳得知后,立刻和他一起想办法,他们用当地的食材临时调制了一部分酸汤,虽然和原本的配方略有不同,但也保留了酸汤鱼的独特风味,满足了观众的品尝需求。
随着夜幕的降临,美食文化节接近尾声。在闭幕式上,林阳站在舞台上,感慨万千:“这次美食文化节,我们看到了美食的无限魅力和文化的深厚底蕴。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连接人与人、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桥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美食、热爱美食,将美食文化传承下去。”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苏瑶走上舞台,与林阳并肩而立,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美食文化节结束后,林阳和苏瑶收到了无数观众和参与者的反馈,大家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林阳和苏瑶认真整理这些反馈,他们知道,这只是美食文化传播的一个新起点。
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计划将美食文化节打造成一个品牌,每年举办一次,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他们还打算将美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美食旅游线路,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
多年以后,当林阳和苏瑶回忆起这段经历,他们依然会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自豪。他们用美食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让美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而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食爱好者,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美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