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原以为此役攻东瀛,二人或不至,未料朱元璋仍决意亲征!
帝与王亲临,士气大增无疑!
“汝乃马和?”
朱元璋审视眼前略显陌生的青年,目中闪过一丝讶异!
若非知其阉人身份,单凭气势,难以窥破其秘!
“陛下,微臣已被汉王殿下赐名郑和!”郑和连忙回答。
“郑和!”
“真是个好名字!”
“今后你便称作郑和吧!”
“此番若能战胜东瀛,归来之时,朕便依老九之言,赐予你爵位!”
朱元璋听后,诧异地望向朱松。
他知晓历史上马和曾被赐名郑和之事,未料此番老九竟抢在老四之前。
他也听朱松提及,攻下东瀛后欲封郑和为爵,并期望他日后再率船队为大明开疆拓土。
与大明海上基业相比,区区爵位何足挂齿。
大明虽无封太监为爵之先例,但朱元璋并非迂腐之人。
若郑和有此能耐,日后封他为异姓王,与秦武、耿青等人同享荣耀又有何妨?
“微臣多谢陛下隆恩!”郑和闻言,欣喜若狂。
此番承诺出自朱元璋之口,郑和自然深信不疑。
“此地距东瀛尚有多远?”朱元璋眺望茫茫大海,问向众人。
“陛下,据我们当前位置及地图上东瀛岛所示,大约还有两个时辰航程即可抵达。”秦武手持地图,一边指示舰队位置,一边向朱元璋说明,“前方即是大隅海峡,穿越此海峡,便能到达东瀛最南端的鹿儿岛。”
“两个时辰?倒是迅速。”朱元璋满意点头,“你们已休整十日有余,准备妥当了吗?”
“陛下,我等随时待发。
只是陛下与殿下长途跋涉而来,是否先歇息一日,明日再启程?”
秦武迟疑地向朱元璋发问。
“东瀛人作战真是小气!”
“无需多言!即刻出征,即便要休息,也应在东瀛土地上休憩!”
“朕御驾亲征,岂有未到目的地便驻足不前之理?”
朱元璋摆手回应。
长时间航海,尤其在茫茫大海之上,确感疲惫,但朱元璋因朱松所赠丹药与法器手镯,并无显着倦意。
且大军出征在即,岂能因个人休憩而延误战机?
秦武与郑和已候多时,不能再拖延。
秦武望向朱松,征询其意见。
“大军即刻出征!”
“穿越大隅海峡,直指鹿儿岛!”
朱松向秦武点头示意。
“传令,全军进发!”
秦武随即下达出征令。
汉中水军已待命十余日,士气高昂,渴望早日征服东瀛。
令下,二十一艘蒸汽机战船浩浩荡荡驶向鹿儿岛。
鹿儿岛,形如鹿头之半岛,坐落于东瀛南端九州岛上。
朱松首战目标鹿儿岛,欲借此半岛地形优势,一路推进,掌控整个九州岛。
相较于东瀛本岛,九州岛仅为南端一角,却是东瀛南大门。
控制九州岛后,往北即可截断东瀛至高丽最短路线,因九州岛西北便是对马海峡。
若东瀛人最终需逃离本土,往南或往高丽皆绝路,唯有北行,前往白令海峡一带。
时值寒冬,若真至此境地,朱松相信,无需汉中军动手,逃往北方的东瀛人也会因严寒而大半丧生。
前往鹿儿岛路上,朱元璋与朱松召集汉中水师将领于战船商讨战略。
此刻,朱元璋惊觉自己对东瀛了解甚浅。
他仅知东瀛历经南北内战,近年方由幕府大将军足利义满统一。
因国内南北对立,局势动荡,众多武士浪人被迫离开本土,更多人漂泊至南岛,化为海盗倭寇。
此时倭寇尚处可控,数量有限。
然至明朝中后期,东瀛人开始有组织劫掠大明,沿海倭寇问题渐趋严重。
朱松对东瀛此时情形亦略知一二,但仅限于历史知识。
秦武与郑和在北山逗留多日,探得不少东瀛内部情报。
北山邻近东瀛,对其情况颇为熟悉。
秦武向朱元璋汇报:“陛下,如今东瀛幕府大将军之位已传于足利义满之子足利义持,但足利义满虽已出家,据北山人言,他仍暗中操控幕府,足利义持尚未掌权。”
朱元璋闻言诧异,感叹:“这幕府大将军,东瀛所谓的统治不过虚名,军政大权尽落一武将之手。
足利义满退居幕后,犹如东瀛太上皇。”
以足利义满之权势,能适时退隐幕后操纵,足见其智谋深远,不拘泥于眼前权势。
然此类人往往野心勃勃。
出家之名,不过虚掩耳目,既为僧侣,又何须掌控幕府?
“鹿儿岛的守将是谁?”朱松直接问。
秦武答道:“是大内义弘。
他表面上依附于足利义满,足利义满出家后,他也跟着出家,但实际上权力未减。”
朱松闻言,对大内义弘的记忆浮现脑海。
此人似乎与高丽有勾结,后因反叛足利义满而被灭,时间约在1398年,大明洪武三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