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每周一次,雷打不动。为了帮大家记住手法,叶尘和苏瑶还一起编了“苗医推拿口诀”。针对腰腿痛的,他们编了“揉腰先按肾俞穴,再用掌根推两侧,叩击槌敲腰眼处,酸痛缓解笑开颜”;针对术后腹胀的,口诀是“顺时针揉肚脐周,天枢穴位别找漏,轻叩足三里三下,排气顺畅不用愁”。这些口诀简单直白,还押韵,医护人员们记起来毫不费力,有的甚至把口诀抄在工作证背面,查房时忘了就拿出来看一眼。
第三周上课,李护士特意带来了自己的笔记本,翻开给叶尘和苏瑶看:“我上周用‘揉腰口诀’给一位腰椎术后的大爷按,他之前总说腰沉得慌,按了两次,现在能自己坐起来吃饭了!”笔记本上,她还画了简单的穴位图,旁边标注着“大爷反馈:按完后腰不僵了”。
叶尘接过笔记本翻了翻,里面记满了实操心得,甚至还有不同病人的体质差异记录——比如“糖尿病病人皮肤敏感,热敷温度要调低5℃”“老人骨质疏松,叩击力度要比年轻人轻三分之一”。他指着这些记录,对在场的医护人员说:“李护士做得特别好,苗医讲究‘辨证施治’,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手法和力度也要调整,大家多观察、多记录,才能把法子用得更准。”
又过了两周,苏瑶在走廊里遇到内科的张医生,对方老远就朝她招手:“苏医生,跟你说个好消息!我用学的推拿手法,帮一位胃癌术后的病人缓解了腹胀。之前病人吃了药也没效果,我按口诀揉了天枢穴和足三里,不到半小时,他就说肚子不胀了,还喝了小半碗粥呢!”
苏瑶把这话告诉叶尘时,两人正在展示馆整理新到的草药。叶尘手里拿着一株新鲜的透骨草,闻言抬头,眼里满是欣慰:“这就是咱们办培训班的意义啊——不是让大家都变成苗医,而是让他们多一种帮病人的法子。病人能少受点罪,咱们的努力就没白费。”
那天晚上,苏瑶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是培训班的穴位模型,旁边放着一本写满笔记的口诀本,配文是“每一个认真学习的身影,都是病人的希望”。评论区里,李护士发了个“加油”的表情,张医生则回复“下周继续学新手法!”。
苏瑶看着这些评论,想起第一次和叶尘在展示馆相遇的场景——那时她只是想找个帮外婆缓解膝盖痛的法子,没想到现在,竟和叶尘一起,把苗医的种子播撒在了医院的各个角落。她抬头看向窗外,月光正好,晚风里似乎还带着淡淡的草药香,就像他们正在走的路,温和,却充满力量。
接下来的培训班,叶尘和苏瑶又加了“草药热敷配伍”“常见过敏反应处理”等课程。每次上课,会议室里都坐得满满当当,甚至有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托人打听,想过来旁听。叶尘笑着对苏瑶说:“以后咱们说不定能把培训班开到外面去,让更多人知道苗医的好。”
苏瑶点点头,心里有个想法慢慢清晰:或许,他们可以把培训班的内容整理成手册,再拍一些实操视频,发给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那些地方的病人,可能更需要这些简单又实用的调理方法。
这个想法和叶尘一说,立刻得到了他的支持。两人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整理培训资料。苏瑶负责写文字说明,叶尘则对着镜头演示手法,偶尔还会请之前培训班的医护人员来当“模特”,展示不同体质病人的调理差异。
资料整理好的那天,苏瑶把视频发给了乡下的表姐——表姐在乡镇医院当护士,之前总说乡下老人多,关节痛的病人不少,却没好的调理法子。没过多久,表姐就发来消息,说她用视频里的手法帮一位老人缓解了膝盖痛,老人还特意给她送了一袋自己种的花生。
看着表姐发来的照片,苏瑶突然觉得,他们做的这件事,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正在慢慢泛起涟漪。而这涟漪,会带着苗医的温暖,传到更远的地方,帮到更多需要的人。
培训班还在继续,每周五下午,会议室里的“咚咚”叩击声和讨论声,总会准时响起。那些认真学习的医护人员,那些因为新手法而缓解痛苦的病人,还有叶尘和苏瑶手中不断完善的资料,都在证明:传统的苗医文化,正在和现代医疗慢慢融合,开出一朵属于病人的、温暖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