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集:《苗医科普动画获奖》(2 / 2)

医圣传 竹晴园 1395 字 2个月前

阿火的原型是寨子里的一只野狐狸。有天团队成员正在拍摄一株黄连,忽然看见火红的影子蹿过,嘴里叼着一只受伤的山雀。大家吓得不敢出声,却见狐狸把山雀放在一片紫苏叶上,用爪子扒拉着叶子盖住山雀的翅膀。龙通福说:“动物也懂草药呢,紫苏能消炎。”

动画里的许多细节,都来自这些意外的发现。比如阿苗给小熊用艾草驱寒的情节,就源于寨子里的习俗——孩子着凉了,老人会用艾草煮水给他们泡脚,边泡边唱苗歌。李麦把这段改成阿苗在篝火边煮艾草水,用陶碗给小熊擦爪子,阿火则在一旁用尾巴扇风,把艾草的香气吹向小熊。

“要让孩子觉得草药是朋友,不是药罐子。”龙通福总在看样片时提醒李麦。他不喜欢团队最初设计的药圃场景,觉得太规整,不像山里真实的样子。“草药是长在石头缝里、大树底下的,要让它们东一棵西一棵,像在跟人躲猫猫。”

团队后来重画了森林场景:薄荷长在溪边的石头旁,艾草丛里藏着几只蚂蚱,苍耳子粘在路过的小鹿尾巴上。阿苗的背篓也改了好几次,最后做成了龙通福家那个用了三十年的旧背篓的样子——竹编的缝隙里卡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那是阿苗生前夹进去的。

制作到第八个月时,团队遇到了瓶颈。他们想设计一个关于“虫类药”的故事,却担心孩子们会害怕。龙通福听说后,带他们去看寨子里的孩子捉蜈蚣。“他们知道蜈蚣能治疮,就像知道蜂蜜能止咳一样自然。”老人说,“怕不是因为它们吓人,是因为我们没告诉孩子它们的用处。”

最终,他们做了这样一段情节:小松鼠被毒虫咬伤,腿肿得老高。阿苗找到一只蜈蚣,却没有直接用,而是先跟小松鼠解释:“这虫子看着凶,其实能帮你消肿。就像山蜂会蜇人,但蜂蜜是甜的呀。”阿火在旁边举着一片叶子,上面画着蜈蚣和蜂蜜的简笔画,像是在做辅助说明。

这段情节成了评审们后来特别提到的亮点。“它没有回避自然的复杂,而是教会孩子用理解代替恐惧。”一位评委在评语里写道。

颁奖现场的灯光重新亮起时,李麦看见龙通福正把奖杯抱在怀里,像抱着一捧刚采的草药。老人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奖杯上的纹路,忽然转头对她说:“阿苗要是能看见,肯定会问,什么时候带动画里的朋友们回山里看看。”

李麦想起动画的最后一幕:阿苗和阿火站在山顶上,望着漫山遍野的草药在风中摇晃。镜头拉远,那些草药组成了一张巨大的笑脸。“山里的草,城里的花,都是大地的孩子。”阿苗的画外音轻轻响起,“只要你愿意听,它们就会告诉你秘密。”

会后的庆功宴上,有外国记者问李麦,接下来会不会把更多中国传统医学做成动画。李麦还没来得及回答,龙通福就接过了话头。他从口袋里掏出一片压平的薄荷叶子,递给那位记者:“先尝尝这个。知道它的味道,才知道故事里的阿苗为什么会懂那么多。”

记者愣了一下,接过叶子放进嘴里。清凉的气息瞬间从舌尖窜到头顶,让他忍不住睁大了眼睛。

“你看,”龙通福笑得满脸皱纹都挤到了一起,“植物自己会说话。我们只是把它们的话,画成了会动的影子。”

窗外,日内瓦的夜空正缀满星光。李麦忽然觉得,那些星星就像苗寨夜晚的萤火虫,而《阿苗的奇妙草药》就像一盏灯笼,正提着光,沿着孩子们的目光,慢慢走向更远的地方。就像龙通福说的,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把古老的东西锁起来,而是让它们长出脚,走到更多人的生活里去——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草木的清香,带着一个苗族少年和他的狐狸朋友,曾经在林间留下的,那些轻轻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