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想去干什么?(1 / 2)

到了次日,白榆又匆匆往外走,白爹喊住了白榆,训斥道:

“离过年不过半月,家里的事情一些也不管,只知道天天往外浪!”

白榆头也不回的说:“现在你是百户官家主,家里的事情你操心吧!

儿子我还有大事要办,不抓紧时间就来不及了!”

白爹又道:“昨天你请了位老先生回来,扔在家里就跑了,半夜你才回来,然后今早又要出门!

对别人这样不闻不问的,礼数也太不周到了!这是你请来的门客,不是买来的家奴。

你这样对待别人,当初和陆炳对待你有什么区别?”

白榆想了想,好像也是这个道理,按这时代风气,东家对门客或者西席先生还是要讲究一个表面尊重。

而且他这是准备去严府,这会儿小阁老严世蕃还没起床,上午到了也没用。

于是白榆把出门计划推到了中午,就去了东跨院那边,看望老吴。

吴承恩见到白榆,连忙道:“昨天我还想起一点事,没来得及说。

前两日我在国子监时,隐约听说有人组织,要对你诗文进行批判。”

白榆颇感意外的说:“连国子监那边都有人发动?这是真想把我从文坛赶尽杀绝啊。”

吴承恩说:“来者不善,你还是要小心。”

白榆冷哼道:“他们来者不善,那我就是善者不来!

既然他们想赶尽杀绝,那就别怪我连根拔起了!”

吴承恩吃惊的看着杀气腾腾的白榆,不就是文坛之争吗,怎么反应如此激烈?

主要是白榆站在历史维度上,想起了原本历史上徐渭徐文长的遭遇。

因为不容于复古派,徐渭长期被排斥在主流文坛之外,遭受打压贬低,直到死后才翻了身。

所以白榆下意识的就感觉,复古派要把同样套路用在自己身上了。

他白榆要的是活着时的风光虚荣,可不想成为徐渭徐文长那样的人,死后才被拔高。

又和吴承恩寒暄几句后,白榆好奇的问道:“唐三藏取经的话本小说,就是西游记,你开始动笔写了吗?”

虽然与这位老吴名义上是国子监同学,但过去从来没有过交往,白榆真是一点也不了解。

就看着对方有历史文化名人光环,白榆才信口招揽了过来。

所以闲聊时,还是只能从历史印象里找话题。

吴承恩答道:“年轻的时候搜罗了不少这类故事,也有了大体构思,不过还未正式整理成书。”

白榆就劝道:“你也看到了,我们家暂时事情不多,你没事的时候就开始写西游记吧。

也不用完本,等你写个开头后,我就想法子刊刻发行。”

吴承恩愣了愣,“不能完结成书,写个开头就刊刻?天下还有这样的道理?”

白榆点点头,大包大揽说:“可以的,把开头写的精彩点,营造出期待感。

每十回就刊刻成一小本发行,这叫连载。书商不肯刊刻不要紧,我找大昌钱铺赞助!

我相信你,一定能火!”

吴承恩觉得这个门客当的真奇怪,谁请门客是为了写小说来的?

难道这位同学东主的爱好就是小说?那回头在书里面,给东主加点小彩蛋。

看看天色已经快到中午了,白榆着急去严府,就起身告辞。

按照文化人交往习惯,白榆还作诗一首勉励了老吴同学。

“侯生七十老监门,皮骨都消意气存。不是众中虚左待,当时谁报信陵恩。”

吴承恩:“......”

看这首诗内容,两人之外的第三者谁都可以写,但你白榆这样写合适吗?

把他老吴比喻成侯生没毛病,但哪有自比信陵君,提醒他老吴别忘了报恩的?

从数次近距离接触来看,吴承恩能明显感受到,白榆身上那种非同正常人的气质。

说不清道不明,很难用语言描述,也没有模板可以归纳。

特立独行不拘于世俗?天马行空难以捉摸?

不知怎得,吴承恩又感到,白榆形象似乎和自己脑中刻画了数十年的那只猴子渐渐重叠起来......

自己脑海里一个虚幻形象,突然就有了一个可参考的模板。

白榆还不知道老吴的脑补,他已经匆匆上了马车,往东城灯市口严府赶。

“小阁老醒了没?”白榆在前厅对罗龙文问道。

罗龙文没说话,目光看向白榆的手里。

白榆提了提手里两个小罐子,憨厚的笑着说:

“我最近主打一个听劝,上次你提醒我不要空手上门,这次我就带了礼品。”

罗龙文嘴角抽了抽,难以置信的说:“所以你的礼品就是两罐六必居酱菜?或者你这两个六必居罐子里,还塞了别的什么?”

白榆答道:“我听说严府的人爱吃六必居,连六必居招牌都是严首辅所书,也算是投其所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