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集:旧友的误判(1 / 2)

银杏叶未黄时

周五下午的阳光带着夏末最后的灼意,穿过环球中心28楼的落地窗,在大理石地面上投下长条状的光斑。苏宛清抱着刚从法务部取来的文件,指尖无意识地蹭过文件夹边缘——那是城西项目的最终审批稿,封面右下角的签名栏里,“林志远”三个字的笔迹她再熟悉不过,笔锋锐利,却在收尾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缓,像他待人时的样子,看似疏离,实则周全。

大厅里的冷气开得很足,刚走出电梯的陈默下意识裹了裹西装外套,目光扫过前台时,突然定住了。他看见那个穿着米白色衬衫的女人站在文件架前,侧影纤细,发尾别着一枚小巧的珍珠发卡——那是当年大学毕业时,他和林志远一起帮她挑的毕业礼物。

“宛清!”陈默几乎是立刻笑起来,快步走过去,手掌不轻不重地拍在她的肩膀上,“好久不见啊!你这模样跟当年在项目组的时候一模一样,还是跟志远形影不离的样子——”

“形影不离”四个字像一根细针,猝不及防扎进苏宛清的耳朵里。她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握着文件夹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连带着怀里的文件都微微发颤。她甚至能清晰地想起陈默说的“当年”是什么样子:大三那年的暑期实践,她和林志远分到同一个小组,为了赶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两人在实验室熬了三个通宵,林志远会记得她不喜欢喝速溶咖啡,每天早上绕远路去校门口买现磨的;她会在他对着数据皱眉时,悄悄递上一块薄荷糖,说“林工,别跟数字较劲,歇会儿”。那时候的“形影不离”是旁人羡慕的默契,是她藏在日记本里的小窃喜,可现在……

“陈总,好久不见。”

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苏宛清紧绷的肩膀莫名松了一瞬。她回头,看见林志远从电梯里走出来,深色西装衬得他身形挺拔,手里拿着一份折叠整齐的合作方案,目光落在陈默搭在她肩膀上的手上时,几不可察地顿了顿,随即快步走过来,不动声色地站在了她和陈默之间。

他刻意加重了“陈总”两个字,语气里带着商场上的客气,却少了当年同学间的熟稔:“一路过来还顺利吗?合作的事情,我们去会议室谈吧,里面已经备好茶了。”

陈默这才察觉到气氛的微妙,他收回手,挠了挠头,笑着打圆场:“顺利顺利,就是这电梯有点慢。不过说真的,志远,你跟宛清还是这么有默契,我刚还在想,你们俩现在是不是还跟大学一样,做项目都要搭伙——”

“会议室在这边。”林志远打断他的话,侧身做了个“请”的手势,目光掠过苏宛清时,递了个安抚的眼神,“宛清,你把城西项目的文件放我办公室就好,后续我跟陈总对接。”

苏宛清点点头,抱着文件转身走向办公室。她的办公室就在会议室斜对面,隔着一层磨砂玻璃,能隐约听见里面的谈话声。陈默的声音很亮,时不时传来笑声,而林志远的声音低沉,大多时候只是附和,偶尔会提出几个关于合作的问题,语气专业得像在面对一个陌生的客户。

她坐在办公桌前,指尖划过键盘,却一个字都打不出来。桌上的台历翻到了八月,页脚处有个小小的涂鸦——是去年冬天,林志远帮她改方案时,随手画的一棵银杏树苗,旁边写着“等春天”。那时候他们还在同一个项目组,他是项目负责人,她是执行总监,每天一起加班,一起吃楼下的牛肉面,一起在深夜的停车场聊未来的规划。直到今年三月,公司出台新的竞争回避政策,明确规定直系亲属或情侣不能在同一业务线任职,而他们的关系,刚在春节时告诉了双方父母。

“要么调岗,要么签协议。”当时法务部的同事把“竞争回避协议”放在他们面前,语气公事公办,“协议期两年,这两年里不能在同一项目任职,不能有工作外的私下接触,更不能公开关系。”

她记得那天林志远沉默了很久,最后拿起笔,在协议上签了字,然后抬头看着她,眼神里满是歉意:“宛清,等我,我会想办法的。”

她也签了字。她知道林志远有多看重城西项目,那是他从去年就开始筹备的项目,投入了太多心血。她不想因为他们的关系,让他放弃自己的目标。只是她没想到,“回避”会这么难——不能一起吃午饭,不能在走廊里多聊两句,甚至不能在他加班到深夜时,递上一杯热牛奶。

会议室的门开了,陈默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份签好的合作意向书,脸上带着笑意:“宛清,我先走了啊,下次有机会咱们老同学聚聚,到时候你可别跟志远一起迟到,大学的时候你们俩就总踩点——”

“我送陈总下去。”林志远跟在后面,手里拿着那份“竞争回避协议”,显然是刚才在会议室里,已经把协议给陈默看过了。

苏宛清站起身,点了点头,没说话。直到电梯门关上,她才重新坐下,目光落在窗外。楼下的车水马龙像一幅流动的画,阳光渐渐西斜,把云层染成了橘色。她想起大学毕业那天,也是这样的天气,林志远在学校的银杏树下跟她表白,手里拿着一片刚黄的银杏叶,说“宛清,我不想只跟你做项目搭档,我想跟你过一辈子”。那时候的他们,怎么会想到,几年后,他们会因为一份协议,连在走廊里多说一句话都要小心翼翼。

“还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