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动了动嘴角,算是点头。
林夏便继续念下去,声音轻得像在哄睡: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阳光移过窗棂时,沈星河的眼皮又沉了下去。
林夏合上书,把椅子往窗边挪了挪。
风掀起书页,停在赋得古原草送别那页,墨迹被岁月浸得发淡,却依然清晰。
沈建国是在深夜发现儿子脉搏变化的。
他守夜时总爱摸沈星河的手腕,像二十年前摸小孙子的额头——那时小宇发烧,他也是这样,整夜攥着孩子的手,怕一松开体温就溜走了。
此刻指腹下的跳动轻得几乎要消失,像落在水面的柳絮。
老人的背慢慢佝偻下去,额头抵着床沿。
他想起三天前医生说的准备后事,想起儿子刚重生那年,攥着他的手说爸,这次换我护着你,想起今早削竹片时,竹刀突然刺进掌心——不是疼,是慌,怕这节奏一停,人就真的走了。
他起身时,膝盖发出咔嗒声。
厨房的灶火地燃起来,映得他皱纹里都是暖黄。
砂锅里的水开始冒泡,他往里面撒了把米,是儿子上个月教邻居们种的新稻,颗粒饱满,泛着珍珠白。
小时候最讨厌喝粥,总说没味道。他舀起一勺粥,对着碗沿吹了又吹,现在倒是一口都没吐。
粥的热气糊在镜片上,他摘下来擦,看见沈星河的喉结动了动,咽下第二口。
老人的手突然稳了,像当年在厂子里修精密零件,一勺接一勺,直到砂锅里见了底。
黎明前最暗的时刻,沈星河的眼睛突然睁开了。
他望着窗外,檐角的铜铃被风拨出轻响,墙缝里的新绿在微光中舒展,像双举着的小手。
远处巷口传来清脆的童音:今日多云转晴,适合晾晒冬衣......是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正踮着脚往墙根贴手写的天气预告——那是他五年前教孩子们的社区小喇叭,现在轮着班传下来了。
沈星河的嘴角扬起来。
他望着窗台上的荠菜苗,想起昨夜那个蹲在花坛边埋炭灰的小身影,想起王婆用《防灾手册》垫锅盖时的念叨这书活泛,想起暴雨夜三个少年举着塑料布冲进院子喊沈爷爷。
手指慢慢松开,粗布棉袄残片滑落在床单上。
那上面的歪扭针脚,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是母亲临终前最后一针,也是他与这个世界最原始的联结。
林夏站在门外,听见屋内的呼吸声渐渐平稳。
她转身时,看见二十几个邻居候在巷口,有的端着热粥,有的抱着棉被,张婶手里还攥着半卷毛线——那是要给沈星河织最后一双羊毛袜的。
让他睡会儿。她对大家轻轻摇头。
风穿过庭院,吹落竹帘上的露珠。
一滴、两滴,落进窗台下的菜畦里,渗进泥土,无声,却深。
后半夜,沈建国握着儿子的手靠在床头打盹。
他迷迷糊糊间感觉腕上一凉,睁眼时正看见沈星河的睫毛在月光下颤动。
呼吸浅而匀,像片新抽的柳叶,浮在春水上,随着风的方向,轻轻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