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7集:商道的支线(2 / 2)

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这路要是修不好,咱对不起村民们的力气,也对不起秦大人的信任。”旁边的巡守队员见他嘴唇冻得发紫,想让他去帐篷里歇会儿,他却摆了摆手:“没事,当年修函谷关,比这苦多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路基渐渐从寿春往武关延伸,像一条青色的带子,绕着山坳铺开。村民们见路基快铺完了,又主动送来青石板,有的人家甚至把自家院子里铺的石板都撬了下来。陈老爹说:“院子里的石板没了可以再铺,这路要是修好了,可是能传好几代的好事。”

三个月后,当最后一块青石板铺在武关方向的接口处,整条商道支线终于通了。青石板铺的路又平又宽,中间隆高,两边的排水沟整整齐齐,连风吹过都带着轻快的味道。消息传到寿春,李婶特意从织坊里挑了最好的丝线,有大红、明黄、宝蓝,还有西域商队送来的番红花染的浅紫色。她坐在织机前,织了三天三夜,织出块三尺见方的锦缎,上面用金线织着“通途”两个大字,周围绕着缠枝莲纹样,莲瓣上还缀着小小的银线,在阳光下能闪着光。

通车那天,天刚亮,李婶就把锦缎挂在第一辆马车的车头上。马车装满了楚锦,锦缎的颜色映着晨光,格外鲜艳。她看着载满楚锦的马车缓缓驶动,眼眶红红的,声音有些哽咽:“咱楚地的锦好,路也好,让西域人都看看,咱楚地不是偏远地方,是能通天下的好地方!”

张阿伯也赶着牛车来了,车上装的是刚收割的新米,米袋是用粗布缝的,上面还印着“楚地新米”四个字。他把米袋搬上马车,拍了拍车夫的肩膀:“以前运米到武关,得走十一天,遇上雨天还得耽误,如今有了这条路,八天就能到。边关的士兵们能早点吃上新米,咱心里也踏实。”

车夫笑着应下,扬了扬马鞭,马鞭在空中划出清脆的响。马车顺着平整的商道往前跑,车轮碾过路面的青石,发出沉稳的“咕噜”声,和远处村民们残留的夯歌余韵渐渐合在一起,像一首轻快的曲子。

秦斩站在商道的起点,看着一队队马车驶向武关方向,车身上的楚锦在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片流动的彩云。忽然,他听见耳边传来一阵轻微的提示音——他知道,这是系统在反馈成效。“楚地至武关商道支线贯通,物资运输效率提升60%,跨郡贸易成本下降40%,解锁‘驰道支线民生配套’模式,蜀郡、齐郡纷纷效仿。”

夕阳西下时,金色的余晖洒在商道上,把青石板染成了暖黄色。商道上的马车还在不断前行,车轮声滚滚,像在诉说着楚地与天下连通的故事。远处忽然传来马蹄声,巴图从西域派来的信使快马加鞭赶来,马身上的铃铛叮当作响,他翻身下马,手里举着一封用羊皮纸写的书信:“秦大人,巴图首领让我给您带信来!”

秦斩接过书信,羊皮纸还带着旅途的风尘,上面用汉隶写着:“楚地商道已通,西域商队明年将带更多香料、玉石来换楚锦,望这条通途,能让楚地与西域的情谊,像这路一样长久。”

他把书信折好,放进怀里,抬头望向商道延伸的方向。路的尽头,夕阳正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他知道,这条路不仅是商道,更是楚地百姓的希望之路——栓子能坐着马车去西域,张阿伯的新米能早点送到边关,李婶的楚锦能卖到更远的地方。这也是大秦天下连通的纽带,从楚地到武关,从武关到咸阳,再从咸阳到西域,一条条路连起来,就是天下。

夜色渐浓,商道旁的驿站亮起了灯笼,橘黄色的光透过纸窗,映在路面上,为晚归的旅人照亮前路。驿站的伙计站在门口,搓着手,脸上带着笑,看着远处驶来的马车,大声喊道:“客官,里面请!咱这驿站的粥,是用今天刚从武关运来的新米熬的,还热乎着呢!”

马车停下,车夫跳下来,揉了揉肩膀,笑着应道:“好嘞!先给我来两碗,这一路走得稳,一点都不累!”

驿站里的灯光、商道上的车轮声、伙计的吆喝声,混在一起,在夜色里渐渐散开,像一首温暖的歌,唱着楚地的通途,也唱着大秦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