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9集:河堤的新警示(2 / 2)

“将军,你看那!”石锤突然指着泽里,秦斩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只见远处的水面上飘着一层绿沫——那是水草被冲起来的迹象,按老木匠的说法,这是水要涨的前兆。他立刻让驿卒去各村子报信,让大家把放在堤边的柴火、农具都挪到高处,又让管护员去检查那些红漆标记的漏点。

傍晚时,风就变了,刮得哨站的茅草顶沙沙响。素问带着医署的人来了,扛着药箱和防雨的麻布:“已经让各村把草药备好,要是真涨水,也能及时治伤。”阿禾抱着一摞油纸,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秦将军,这是织坊的李婶让俺送来的,说用油纸包着粮食,不会受潮。”

秦斩看着哨站里忙忙碌碌的人,突然觉得,这小小的哨站,比任何碑石都管用。夜里,他和赵仲、石夯守在哨站里,借着油灯的光看水脉图。石夯突然说:“将军,俺以前总觉得,规矩是管人的,现在才知道,规矩是护人的。”秦斩没说话,只是把油灯往水脉图那边挪了挪,让光线更亮些。

后半夜,水真的涨了,比平时高了半尺。赵仲想出去喊人,秦斩拦住他:“再等等,老木匠说,这是‘试水’,真正的汛期还没到。”果然,天快亮时,水位又降了下去。石夯看着退去的水,抹了把汗:“要是没这哨站,俺们怕是要慌了神,瞎忙活一场。”

第二天,秦斩让人在哨站旁立了块小碑,上面刻着“水脉图记”,把老木匠的水脉知识都刻了上去。村民们路过时,都要停下来看看,老人们还会给孩子们讲,哪条线是水涨的路,哪块堤是要守的门。

汛期真正来的时候,是在七月中旬。那天早上,哨站的观测员突然敲起了铜锣——水位比昨天涨了三尺,泽里的水还在往上涨。秦斩接到消息时,正在寿春的织坊看新染的丝绸,他立刻骑着马往河堤赶,路上遇到了往各村送信的驿卒,每个人的马背上都驮着防汛的工具。

到河堤时,石夯已经带着猎户们在堤上垒土了,赵仲领着管护员检查漏点,村里的妇人们在哨站里煮姜汤,阿禾和几个孩子帮着递土袋。“将军,东边的漏点开始渗水了!”赵仲的喊声刚落,石夯就扛着根松木跑了过去,把木头塞进漏点,又让人往周围填土。

素问带着医署的人在堤边搭了个临时医点,刚给一个被土袋砸了脚的管护员敷上药,就见石锤背着个老太太跑了过来:“素问姑娘,俺娘心口疼,您给看看。”素问立刻让老太太躺下,摸了摸她的脉搏,又喂了颗安神的药丸:“没事,就是受了惊吓,歇会儿就好。”

秦斩站在哨站的窗前,看着堤上忙碌的人群,系统提示弹了出来:“防汛应急响应启动,百姓参与度100%,河堤险情控制率90%。”他突然觉得,这云梦泽的水再大,也冲不散这些心往一处想的人。

傍晚时,水位终于稳住了。秦斩让人在堤上点起了火把,火光映着每个人的脸,都是汗,却带着笑。石夯拿着个陶碗,递给秦斩:“将军,喝碗姜汤,暖身子。”秦斩接过碗,喝了一口,辣乎乎的,却暖到了心里。

阿禾跑过来,手里拿着个用酸枣枝编的小篮子:“秦将军,这是俺编的,给你装东西。”篮子上还挂着个小牌子,刻着“堤安”两个字——是阿禾跟着石匠学的,刻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

秦斩摸着篮子上的字,又看了看远处的警示碑,突然明白,真正能守住河堤的,不是碑上的规矩,而是这些愿意为家园出力的人。他抬头望向云梦泽,夜色里,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哨站的灯光在岸边亮着,像一颗守护的星。

几天后,汛期过了,河堤完好无损。村民们在哨站旁办了个小宴席,杀了自己养的鸡,煮了新收的米。老木匠拿着新画的水脉图,递给秦斩:“将军,俺把这次汛期的水情也画上去了,以后再涨水,俺们就更有底了。”

秦斩接过水脉图,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线,突然觉得,这云梦泽的河堤,不仅是一道挡水的墙,更是一道连起人心的桥。他抬头看向远处的警示碑,阳光照在碑上,“汛期注意安全”六个字格外清晰,而碑旁的酸枣树,已经抽出了新的枝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