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细雨绵绵密密地下了整夜,清晨时分,陆子昂推开窗,湿润的空气里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小区里的香樟树冒出了嫩绿的新芽,几个早起的老人正在健身区活动筋骨,见到他都笑着打招呼:“小陆,春雨贵如油啊,今年咱们小区的花肯定开得更好!”
他深吸一口这沁人心脾的空气,正准备照常晨跑,却见阿杰举着把雨伞,手里捧着个木盒子匆匆走来:“快看看这个,昨天收拾仓库找到的宝贝!”
盒子里装的是小区十年前的老照片,还有一沓已经泛黄的活动记录。最令人惊讶的是,其中竟有一张陆子昂刚搬来时参加社区中秋晚会的照片——照片上的他站在人群边缘,笑容还带着几分疏离。
“这还是王大妈偷偷拍的。”阿杰指着照片说,“那会儿你刚来,大家都不敢跟你走太近。”
陆子昂摩挲着照片,不禁莞尔:“时间过得真快。”
这天恰逢社区月刊截稿日,陆子昂照例去图书角帮忙整理稿件。让他意外的是,这次收到的投稿格外多,内容也从往日的家长里短,扩展到了对社区文化的思考。最特别的一篇来自初中生小林,他在文章里写道:“我们小区就像一个大家庭,陆叔叔就像那个总是在你需要时出现的好邻居。”
“这孩子......”陆子昂笑着摇头,心里却暖暖的。
下午,苏教授的调研报告初稿送到了。整整五十页的报告,详细记录了小区的社区文化形成过程,其中特别提到了陆子昂在其中的作用。报告最后写道:“这个小区最珍贵的,不是某种特定的文化形式,而是那种将每个人紧密相连的社区精神。”
这份报告在居民中引起了热烈讨论。王大妈特意组织了学习会,大家围坐在活动室里,听陆子昂逐段解读报告内容。
“原来我们做的这些小事,在专家眼里这么有意义!”李大爷感慨道。
“所以说嘛,咱们小区的文化就是要继续搞下去!”王大妈激动地说,“我提议,今年咱们要办更多活动!”
就在大家热烈讨论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活动室门口。老周提着个公文包,西装革履地站在那儿,与周围穿着家常衣服的居民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周哥?”陆子昂惊讶地起身,“你怎么来了?”
老周笑着晃了晃手里的文件:“给你们送好消息来了!苏教授的那份报告,被市里看中了,要作为社区建设的典型案例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