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清晨,陆子昂照例在小区里慢跑,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氤氲成团。路过翻修一新的儿童游乐区时,他看见几个早起的家长正陪着孩子玩滑梯,有个小女孩认出了他,奶声奶气地喊了声"陆叔叔早",他笑着挥了挥手,脚步未停。
这种被认出又不会被围观的相处模式,如今已是小区里的常态。居民们早就习惯了这个曾经的大明星穿着运动服在小区里锻炼,拎着菜篮子在市场讨价还价,或者坐在图书角安静地看书。偶尔有新搬来的住户好奇打听,老邻居们都会见怪不怪地说:"那是小陆,咱们小区的。"
电视剧的热度渐渐退去,小区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不过有些变化却悄然留了下来——邻里之间见面打招呼的更勤了,社区活动的参与度更高了,甚至连垃圾分类都比以前做得更细致了。社区主任乐呵呵地说,这都是那部剧带来的"后遗症"。
陆子昂现在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舒缓。上午他通常在家里写作,偶尔接一些剧本审读的零活,不过挑剔得很,十本里能看上一本就不错了。老周说他这是被小区生活养刁了胃口,看不上那些脱离实际的剧本。
"你瞧瞧这个,"某天老周又抱来一摞剧本,"都市爱情,投资不小。"
陆子昂翻了几页就放下了:"男主角住着月租五千的一居室,却天天出入米其林餐厅,这不合理。"
"艺术需要夸张嘛!"
"生活已经足够戏剧化了。"陆子昂指着窗外,"你看楼下那对每天一起买菜的老夫妻,他们的故事不比这个动人?"
下午他一般会去图书角帮忙。自从电视剧播出后,来这里的人明显多了,不仅有本小区的居民,还有附近几个小区的读者。陆子昂发挥特长,组织起了"剧本阅读角",带着大家赏析经典剧本,偶尔也指导有兴趣的居民尝试创作。
让人意外的是,最积极的学员居然是王大妈。她根据自己组织广场舞队的经历,写出了一个关于社区文化的小剧本,虽然文笔稚嫩,但细节真实动人。
"小陆,你帮我看看这段。"王大妈戴着老花镜,认真地指着稿子,"这里我写广场舞音乐吵到邻居,是不是太负面了?"
陆子昂仔细读完:"很真实啊,后来不是还写了你们怎么协商解决的吗?冲突和解决,这才是完整的故事。"
如今他的创作也越发随心。不再考虑发表,只是纯粹地记录。那些小区里的日常——物业费的纠结、停车位的争夺、邻里间的温情,都成了他笔下的素材。有时写得投入了,连晚饭都忘了做,只好去老赵的煎饼摊解决。
"又来蹭饭?"老赵一边熟练地摊着煎饼一边打趣,"要不你写个《煎饼赋》,我给你终身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