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1 / 2)

第四十八章

苏源只带走三十个左右,其余的都留在庄子上,等过完年再种下去。

为防止有人心思不正,趁他们不在偷摸着顺走几个土豆,唐胤还特地当着所有人的面数了一遍。

共计一百二十个。

管事叠声表示:“少爷放心吧,小的一定看好它们,一个都不会少。”

如此这般,某些怀着小心思的下人彻底歇了心思。

苏源给他的机智点个赞,一行人打道回府。

回去后第二天就是年底考核,苏源照常稳定发挥,得了五两银子的奖励。

教谕布置完年假期间的课业,大家背着书箱拎着包袱,各回各家。

苏源还不忘带上好容易种出来的土豆,乘马车回杨河镇。

这次不用苏源邀请,唐胤和方东连行李都没放回去,直接跟着他一块儿来了铺子上。

“这不是年二十八了么,我瞧着那些地蛋搁了十来天,再放下去该烂了,不如趁今日解决一下?”

唐胤理直气壮地说,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土豆的觊觎。

自打上次吃完红尖烧的菜,他就一直念念不忘。

这地蛋让源哥儿花费了比红尖还要多的心血,想必会更好吃。

苏源从马车上搬下土豆,方东见状上来搭了把手,一路搬到后院去。

拍了拍手,苏源开始报菜名:“醋溜地蛋丝,黄金地蛋饼,地蛋烧肉,以及薯条。”

……虽然地蛋这名儿比土豆难听不少,但既然是胡商口中的褐皮商人这般称呼它,苏源也不好随意更名,万一日后那褐皮商人能来靖朝呢。

这些菜名都是他们没听过的,唐胤不由好奇:“源哥儿你怎么想到这些的?”

苏源面不改色:“有些是那位胡商告诉我的,还有的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解了疑惑,二人便没再问,在苏源的指挥下把土豆削皮,放在干净的簸箕里,又去打水洗土豆。

三个人忙进忙出,不亦乐乎。

苏慧兰惦记着儿子,临近午时就把手头的事交给刘兰心和赵荷花,回到后院苏源已经烧好了肉焖在锅里,正和方东切土豆。

她上前打量一番,切开的土豆呈浅黄色,倒是有些新奇:“这就是那地蛋长出来的?”

“是呢。”苏源点头,随后又将醋溜土豆丝的做法说一遍,“时辰不早了,这几道菜都我来做估计是来不及,娘您帮我解决一道呗。”

苏慧兰也是第一次接触土豆,言语间带着几分不确信:“那我试试?”

苏源笑笑:“辛苦娘了。”

苏慧兰看他一眼,忙活去了。

有苏源的教程,还有多年做菜经验,倒是没出什么问题。

再加上在热油中爆炒过的辣椒,香辣加倍,隔壁小孩都馋哭了。

唐胤站在里锅前负责炸薯条,筷子不停在里面翻面划拉,避免它们糊掉,闻到这股味儿,不着痕迹咽了下口水。

厨房内空间并不算大,四人挤在里头,几乎没有转身的余地。

但谁都不曾抱怨,兢兢业业做着自个儿的事,争取早些品尝到“地蛋”的滋味。

忙碌了半个时辰,方师傅将土豆烧肉盛出锅,转头一看,其余三道菜已经做好,就剩他了。

他顺便洗了碗筷,端到桌上:“最后一道也好了。”

四道菜都和土豆有关,苏慧兰还煮了一大碗菜汤:“源哥儿你去前头把两个婶子叫来,吃完再忙。”

苏源应声而去,铺子暂时歇业,先来后院吃饭。

一开始两人舍不得这么好的生意,想等苏慧兰吃完再换她们,还是苏源好说歹说才同意。

六个人凑合着挤一张桌,一开始有长辈在场,三个少年人还有些拘束,等尝到土豆的滋味儿,也就管不了其他,一门心思只顾着吃了。

时隔三四年,再次尝到土豆,苏源暗自喟叹,有种人生都圆满的感觉。

尝一根薯条,虽没有番茄酱,也不如店里做的那般酥脆,但他已然十分满足。

其他从未尝过的人吃一口后更是赞不绝口。

“这醋溜地蛋丝酸辣爽口,吃一整盘都不够!”

“地蛋烧肉也是,汤汁都浸到里头了,跟肉一样好吃。”

“地蛋饼还有薯条软软糯糯的,就是味道有点淡,要是能来个蘸酱就好了。”

不愧是酒楼少东家,一下子就品出了其中精髓。

苏源轻笑一声:“正好这几日放年假,唐兄琢磨琢磨该用什么蘸酱,下次咱们试试。”

唐胤一听还有下次,立马答应了:“包在我身上!”

瞧着他信心满满的模样,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三个大人很快吃完,去前头忙活生意了,还剩下一半的土豆饼和薯条,苏源把它们并在一起,分着解决了。

既已满足了口腹之欲,唐胤和方东也不好意思再滞留在苏家,很快各自离去。

苏源收拾好厨房,回屋看书去了。

直至傍晚时分,铺子关门,母子二人坐牛车回村。

牛车上有好几位福水村的村民,还有沿途各村的村民。

苏源甫一上车,就接收到村民们十万分的热情。

“源哥儿有一年没回来了吧,个头长高不少,生得也是越来越俊了。”

“源哥儿现在可是秀才老爷,有句老话是咋说来着......哎呀我给忘了,反正就是读书人就跟咱们地里刨食的不一样。”

“难怪去年把你家那几个小子都送去读书呢。”

“多识几个字总没坏处,咱们一辈子就这样了,几个娃娃要是有出息,日子也能好过点。”

苏源在旁安静听着,又何尝不明白他们的期盼和苦心。

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一年到头所有的精力基本上都用来伺候庄稼了。

丰年暂且不提,万一碰上个灾年,地里的粮食很有可能折半,甚至损坏更多,同时还要缴各种税,没饿死都是命大。

自打苏源和苏青云先考上童生,又考上秀才,村里送孩子去读书的人家越来越多。

就算是家里困难的,也都咬咬牙节衣缩食,送一个脑袋瓜最聪明的去读书。

万一读出个名堂,他们可就祖坟冒青烟了。

“源哥儿啊,你这些天忙不?”

苏源看向问话的婶子,正是她把自家孩子都送去了私塾读书:“没什么事,怎么了婶子?”

他的课业早在下午的时候去自习室里写完了,又恰逢过年,晚上看看书就差不多了。

“这不是我家娃都去念书了嘛,我又大字不识一个,不知道他们书念得咋样,就想让你帮我考考他们。”

那婶子一边说一边局促地搓着手,显然觉得不太好意思。

苏源倒没觉得这有什么,二话不说便答应了。

福水村苏姓居多,基本上都出自一个宗族,也就是他所在的苏家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