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2 / 2)

长寿面的汤底是昨晚焯排骨留下的,鲜香味十足,面条更是劲道有嚼劲。

这是梁源头一回吃到长寿面,每一口都吃得很慢,像是要细细品尝其中的味道。

同时不忘竖起大拇指,大肆夸赞:“娘手艺真好,我可爱吃了。”

苏慧兰笑得合不拢嘴:“好吃就多吃点,今天是源哥儿的生辰,娘也给你不了更多的东西,只希望源哥儿能高高兴兴,平安顺遂。”

说着递上一个红纸包,里头放着一百一十个铜板。

这铜板象征着梁源的年岁,只是十一听起来不太好听,苏慧兰就在后头加了个零,凑成一百一十文。

梁源笑眯眯收下了,待吃完长寿面,连忙收拾一番,前往私塾。

在私塾门口一个急刹车,差点与苏青云迎面撞上。

苏青云连忙扶了把梁源,笑道:“还没恭喜源弟,又考中了府案首。”

昨天上午府试放榜,经过十几个时辰的流传发酵,灵璧县县案首梁源再一次荣获府案首的消息早已传开了。

梁源轻咳一声,手指勾了下小挎包的肩带:“后年我们就可以一同参加院试了。”

苏青云笑意加深:“正是,昨日我将你已考取童生的好消息带回村里,大家都很高兴。”

科举本就艰难,农家子若想考取功名更是难上加难。

先帝在位时,朝堂基本被世家权贵垄断,也就这几年当今登基,顶着朝中压力任用好些寒门子弟。

可即便如此,这些寒门子弟在朝中也是举步维艰,甚少有触碰到权力核心的。

故而在得知福水村又出了个童生,苏大石当场仰天大笑,其他人更是欣喜若狂,有荣与焉。

两人边走边说,前后脚进了甲班。

又是一番恭贺寒暄,梁源好不容易才抽出身,往座位走去。

方东坐在位置上,正好整以暇地看着他,梁源从他桌旁边路过,快速敲了桌面一下,惹得方东哭笑不得。

早读结束,季先生对几位考取童生功名的学子予以表扬,同时也不忘安慰落选的人,争取下次一鼓作气通过童生试。

一番课前讲话,季先生翻开书本,开始上课。

正午时分,梁源刚放下毛笔,窗户口探进一颗脑袋,唐胤趴在窗台上:“源弟方弟,出来吃饭!”

梁源取出饭盒:“稍等,我去热个饭。”

唐胤直起腰:“你们快去,我先去占位置。”

梁源并方东齐声应好,待热好饭菜,在唐胤两旁落座。

唐胤扒一口饭,嚼几口咽下去才出声道:“弟弟们,我要不了多久就能升入甲班了。”

他说话时眉飞色舞,显然心情是极好的,梁源微微侧首疑惑问道:“不是中旬才考核过?”

“我这不是急于和你们在一个班么。”唐胤嘟囔一句,“我特意跑去问过先生了,先生说如果我能稳住,想必很快就能升到甲班了,估摸着不是下次就是下下次。”

方东昨儿情绪高涨,挑灯夜读时一口气写了两篇文章及三首诗,略有些透支过度,不似往日那般精神。

但好歹是好友分享的好消息,方东露齿一笑:“这与唐兄的勤勉是脱不开关系的。”

梁源点头如捣蒜:“正是,正是。”

待三人吃完午饭,唐胤迫不及待掏出笔墨宣纸:“今日阳光正好,不赋诗一首可惜了,谁先来?”

梁源擅长写文章,作诗方面稍逊一筹,故而与方东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尊老爱幼,唐兄先。”

“哈?”唐胤反手指向自个儿,佯装生气,“尊老?”

梁源连连摆手:“没有没有,只是唐兄年长,打个比方而已,唐兄你快些写,写完我和方兄再写。”

唐胤哼了一声,执笔蘸墨,埋头作起诗来。

傍晚时分,梁源回到家中,看见铺子门口站着一橙色锦衣的年轻男子,他身后的小厮手上提着好些东西。

人来人往,路过之人不时看他俩一眼,或好奇或探究。

梁源见他面生,也没多想,刚一脚踏上台阶,那锦衣男子就满脸堆笑地迎了上来,拱了拱手,言语间很是客气:“梁公子。”

梁源仔细回忆一番,他确实不认识此人,面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你是?”

“我是曹佑。”曹佑呵呵笑,一招手,那小厮立刻上前来,“听说您已成了童生,我家老爷特意让我来给您贺喜。”

梁源眯了下眼:“你家老爷?”

曹佑自然知道那马上风的曹安和梁源之间的龃龉,却是面不改色解释说:“我家老爷正是曹员外。”

梁源一时忪怔,理智告诉他,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光从曹安和仁心医馆就能看出,曹家不是好相与的,曹员外让人登门送礼,多半有所图。

与此同时,那边的苏慧兰把打包好的点心递给客人,一扭头就看见那曹家不要脸的玩意儿竟跑到了源哥儿跟前,当即变了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