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第七十二天(2 / 2)

上官祖母看着两个好久没见的孙子,高兴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到了饭点,上官卫波回来了,先彼此见了礼,然后全家坐在一起吃饭。

好久没见,上官翎风一家四口成了香饽饽。上官祖母给包氏夹菜,温和地说:“一路辛苦了,多吃点儿。”

“谢谢母亲。”包氏对婆婆笑笑,有个和善的婆婆是她的福气。

上官大伯母也给包氏夹菜,笑着说:“这是你喜欢的栗子炒肉,快尝尝。”

“谢谢大嫂。”包氏对大嫂笑笑。

上官翎风笑着说:“娘,您的眼里可不能只有儿媳妇,您的儿子还等着您夹菜呢。”

此话一出,全桌子的人都笑了。上官祖父端不住,瞪了小儿子一眼。上官祖母笑得合不拢嘴,给小儿子也夹了一筷子菜,笑着说:“有,有你,给你,吃吧。”

“这还差不多。”上官翎风看起来非常满足地把上官祖母夹给他的菜吃了,把一桌子人都逗笑了。

有了上官翎风插科打诨,饭桌上的气氛轻松了许多。

上官卫潮低头吃饭,非常佩服亲爹这种关键时刻能舍得脸皮的精神。忽然,他的碗里落了一块肉,擡头一看,伯父正收回筷子,温和地对他说:“潮儿,吃吧。”

“喛。”上官卫潮答应一声,把肉夹起来吃掉。

上官卫惜更是全桌子的焦点,想吃什么一个眼神过去,已经夹到他碗里了。他吃得头都不擡,欢快得像个小猪崽。

上官祖母从头到尾都乐呵呵地,看着完完整整地一家人,眯得眼睛都成了一条缝。

吃过了饭,包氏自去收拾。上官祖父则把上官翎风和两个孙子都叫进了书房。

进了书房的上官祖父特别严肃,上官翎风只来得及给大儿子比划一个手势,就板板正正地站着,不敢有丝毫小动作,看起来也像模像样,颇有几分文人气度。

上官卫潮也知道爷爷的毛病,觉得书房神圣不可侵犯,有不可在书房喧哗嘻闹这样的规矩。他连忙也恭恭敬敬地站好了,俊眉秀目,气质出众,看起来完全是五好少年一枚。

只有上官卫惜,还没来得及领教上官祖父的严厉就离开了。他现在贴着哥哥站着,虽然不明所以,但是看亲爹和亲哥这样,也不再笑了,只是仰着头,大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上官祖父。

上官祖父坐在书房正中的太师椅上,一脸严肃,低头看到小孙子白嫩的脸,稚气的脸上一派纯真,顿了一下,略微收敛了几分,才说:“翎风,去京城这一年多,读了哪些书?”

“劳父亲垂问,去京城这一年多,我读了《资治通鉴》和《孙子兵法》。”上官翎风恭敬地回答。

“嗯。”上官祖父撚须,问:“可有什么收获?”

“收获略有一二。读《资治通鉴》的时候,我觉得……”上官翎风开始了滔滔千言,直到最后,才说了一句:“还请父亲指正。”

“尚可。”上官祖父略微点头。他又转向上官卫潮,问:“潮儿,去京城这一年多,读了些什么书?”

“回禀祖父,读了张载的《横渠语录》,读了《大学》,读了《尚书》。”上官卫潮同样恭敬地回答。

“可有什么收获?”上官祖父撚须又问。

“孙儿觉得收获颇大。张载的《横渠语录》中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孙儿读来,觉得豪情顿生,顿起为国为民之志。读了《大学》,尤其是大学之道那一篇,孙儿觉得理解又深了一层……”说以这里,上官卫潮忍不住背了起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读完之后,他没有解释意义,而是沉默,似乎回味了一会儿才继续说:“读了《尚书》,似乎得窥历代先贤,孙儿同样收获颇多,对比自身,颇有启发。”

“很好。”上官祖父听完上官卫潮的话,眼睛一亮,忍不住点头称赞。比起小儿子夸夸其谈,孙儿的感想颇为真挚。

上官祖父又把目光垂向小孙子,一接触到小孙子亮晶晶的眼睛,语气先软了三分:“小惜,在京城这一年多,读了什么书?”

“我读了好多书。”上官卫惜欢快地说,向上官祖父炫耀:“爷爷,我会背《千字文》了,《三字经》我也会了。那些字我也认识,我知道了好多《三字经》的故事,爷爷。”

“小惜真棒。”上官祖父很认真地夸小孙子,觉得小孙子在京城这一年多,确实学了不少,小儿子教得非常尽心。尤其是,小孙子特别懂事,换了其他不到三岁的孩子,早就按捺不住跑开了,这孩子竟然能一直站在旁边等着,既不急也不躁,能耐得住性子,很好。

上官祖父看着再荣耀百年。

感谢小可爱们的支持,今天晚上还有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