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1 / 2)

第106章

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倾盆大雨随之而来,伴随着激烈的狂风,雨越下越大几乎连成一片,空气中犹如多了许多白茫茫的雾。

一群小太监急忙将外头摆着的花往屋内搬。

就连张宝全都难得慌乱,赶紧着人将启元殿的殿门关上。

噼里啪啦雨打万物的声音终于被厚重的木门挡在外头。

殿内这才恢复安静。

梁帝正坐在桌边看手上的奏折。

“大梁各地连日大雨,如今这雨终于到了京城,也不知会下到何等程度,听闻南边海陵郡前些天淹得厉害,现下如何了?”

不远处的下方站着几位大臣。

闻言有人忙上前一步躬身道:“回陛下的话,海陵郡本就多水,乃我大梁水乡之一。”

“该郡河道交错,田陇众多,之前连日下雨淹了不少地方,但雨停之后水位下降的速度还算快,百姓受灾情况比想象中要好些。”

“可人员伤亡虽不多,却还是有不少庄稼受灾。”

“陛下也知道,庄稼乃百姓安生立命之本,没了收成,吃喝都成问题,日子自然难过。”

“何况大雨过多造成内涝,一些百姓住所地处低洼,存放粮食的地方都被淹了。”

“粮食被水泡过,他们却不舍得丢,仍旧想着晒干后继续用,便又容易得疫病。”

“臣等已命当地府衙及时安置灾民,妥善处理百姓生计。”

“除此之外,则是大量调配药物和大夫前往,防止出现后续问题。”

那人说罢,又躬身道:“原本臣的意思,是想请陛下准许开仓放粮,至少让他们先挺过这段时日,不过苏家两位公子刚巧尚在海陵。”

“他们已将自己府上屯的粮食捐了出来,如今正和海陵郡郡守商议,看能不能以郡守之名,号召郡中富户与他们共进退。”

“若此法可行,那便更好,也省得造成人心慌乱。”

梁帝点头,“嗯”了一声。

将手中得奏折放到一边,他突然想到什么,擡头问:“苏家两位公子?朕怎么记得苏家只有一位公子是在外做生意的,是苏家老三吧?”

那大臣点头道:“是苏家三公子苏令尘。”

“不过如今苏家小公子苏令河也跟着他三哥在外奔波,不大在京城待着了。”

“哦?”梁帝难得惊奇,“令河也在?他家竟也舍得。”

“这小子可是朕亲眼瞧着长大的,印象中他性子跳脱心思单纯,从前总跟在泽生后头咋咋唬唬的,朕还当他仍旧在京城中鬼混呢,原来却去了海陵。”

突如其来又提到了死去的萧衍,众大臣都不约而同地保持了沉默。

梁帝却恍若未觉,反倒笑了笑:“如此倒也好。”

说罢,又肯定点头:“甚好。”

底下几个大臣也不知圣上这所谓的“好”究竟好在何处,又因何而好,但梁帝既然没有继续往下说的意思,他们也自然不会多嘴。

很快众人就又换了话题,说起了旁的事。

“除了海陵郡,其余各郡也都多多少少有受灾的情况,尤其是南湖郡,其郡四面环水,城内更有一处极大的湖泊。”

“连日降雨之后遭受洪水侵袭,好在楚王殿下处置及时,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今日南湖郡还送来了万民书,感谢楚王殿下和陛下恩德。”

“哦?”梁帝顿了一下,似是有些好奇,“那万民书呢?”

一旁的张宝全忙上前,将放在一边的一个卷轴递上。

早有眼明耳聪的小太监上前将卷轴细细打开,果然上头签了各种各样笔迹的姓名,还有不同人深浅不一的手印。

最上头则是一篇颂文,梁帝粗略看了一眼。

词藻华丽,花团锦簇。

大约是请了当地的文人士子润色过吧。

微笑片刻,梁帝往后靠了靠:“到底是百姓的心意,这次辞儿事情办得不错,张宝全。”

他喊了一声道:“着人将这万民书好生收着。”

小太监捧宝物一般将东西捧了下去。

梁帝才接着道:“大雨连绵,如今齐国虽一直隐忍不发,但我大梁却不能因此懈怠。”

“多雨季节,不少地方都或多或少受了灾害,若此时他们趁虚而入,恐怕会打咱们一个措手不及。”

“袁玮,”梁帝难得点名,“朕安排你的事,做得如何了?”

方才有楚王萧辞那一出,此刻袁玮说起兵部的安排,自然更是竭尽全力,不仅将现有已然准备好的全都禀明。

就连梁帝尚未想到的,都提出了新的建议。

直至暮色降临,雨也渐渐止住,众大臣才纷纷退去。

殿门大开,雨后的空气极好。

梁帝亦慢慢踱步到了门前,深吸一口气。

直至远处众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他才轻笑一声。

“万民书,朕倒也是真长见识了,从前只听说百姓有积怨时会写万民书,以求上达圣听,祈望君王能解救万民于水火。”

“却不料这歌功颂德竟也有万民书。”

张宝全在旁低着头笑呵呵地没吭声。

梁帝又喃喃道:“连海陵郡那样的富饶之地连下几场雨后,都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他那南湖郡地势低洼,竟能如此安然无恙?”

“南湖郡可是楚王的封地。”

“既他做得这般好,那便派人去好好学学当地经验,此番雨后赈灾也能更有参照,便是往后我大梁再发生这样的事,也能更好解决。”

张宝全依旧低着头,看不清他的神色,却也能听到他应了一声。

就听梁帝又问:“那日让吴尤查的事,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