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尽量。”卢情闭上眼睛,气沉丹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忍不住。”李盛阳擡手擦眼睛。
睁开眼的卢情和陆繁星面面相觑,啊这,猛男落泪,咋办?
好在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三人又说起了接下来的安排。
另一边,陆繁锦正跟镯灵聊着。
“任务进度多少了?”
“锦锦好棒,已经10%了。”镯灵谄媚地回。
“......”
走得突然,回得蹊跷。
稍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被放大解读。
各种猜想都有。
要知道,此前大佬云集的房地产峰会,她都没有出席。
偌大的陆氏,只派了员工参会,美名其曰给年轻人机会,多多学习长见识。
虽然来来回回就是套话,可也不是一般阶层的人能够踏足的。
事后业界人辣评:陆氏不走寻常路!
眼下这情况,怕是集团真有什么坎,必须请回掌门人主持大局了。
又或者,外部环境要起波澜了。
果不其然,下半年,房企融资渠道收紧。
地方银监局响应号召,不再向该类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回笼资金难,再贷款项难,新一轮发债潮兴起。
不过这一次,显然没有先前那么火爆,甚至可以用无人问津来形容。
林氏没有参与,却被波及。
第一周,股价下跌15%。
第二周,股价下跌20%。
第三周,股价下跌10%。
一月不到,市值蒸发数百亿,简直是无妄之灾。
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三四线城市最先崩盘,开发商直接卷款跑路,造成了连锁反应。
买房者担心期房无法交付、供应商生怕拿不到款项,步步紧盯各大房企一举一动。
为了熬过这段艰难期,不少楼盘开始打折销售。
可越是如此,消费者越是不敢入手。
万一烂尾,那就是白花花的钱都打水漂了,维权之路漫漫无期,没人敢赌。
信任危机一旦出现,几乎没有回旋的余地。
与之相对,保交楼的陆氏地产在最初受到影响后,业绩逐步回暖。
竞争对手们眼热不已,却不敢放言,因为保障项目预售到竣工结算,代价太大了。
林氏也一样,加之摊子铺得大,烂尾楼存量更多些。
大批囤积的地皮集中在一二线,每每开发一个项目,都得动用成百上千亿的资金。
全都用自有资金是不可能的,银行信贷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这一关口被卡脖子时,林氏地产只得另寻出路。
“风雨欲来。”虽然退居二线,林父仍然密切留意各方情况。
早在察觉到苗头时,就提醒林倾之不要轻举妄动,越是关键时候,越要沉住气,否则就容易引火烧身。
说到底还是要看天吃饭,无论站在多高的位置。
国内大大小小的房企七万多家,平均每天都有两家破产清算。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挤破头涌入这个行业。
大中型房企为了尽可能多瓜分市场蛋糕,频繁开发楼房项目,好一些的至少有三成自有资金,余下通过贷款等手段融资,差一些的连这个数都没有。
老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抓住时代浪潮的际遇一举功成,是无数创业者梦寐以求的。
短短几年,各大中型房企的负债率飙升至75%以上,它们占据了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哪怕部分出现资金链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房地产行业步入寒冬,进而冲击整个金融体系。
为了尽可能降低影响,各种政策陆续推出,伴随着融资渠道的收紧,房企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破产的数量和速度进一步加快。
看着天边涌起几乎要遮蔽苍穹的阴云,林父双唇紧抿,拉成了一条直线,和往常泰然自若、尽在掌握的模样截然相反。
人力总有不及的地方,他感觉自己好像真的老了。
林倾之站在一旁,微微垂头眸子轻颤。“爸,还没到那份上,您别太担心,现在集团还好好的。”
话是这么说,可不安的感觉笼罩在心头,林倾之也说不上来为什么,总觉得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一般。
“但愿。”林父幽幽一叹。
此刻的父子俩都没料想到,这场风波持续了将近四年,地产百强由此洗牌。
期间为了自救,各种法子都使出来了,仍旧没逃过伤筋动骨的结局。
有的扶摇直上,有的每况愈下。
陆氏集团成了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