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11)
一担拾掇齐整的干柴,可换三十枚铜板。
从山上砍伐需要半日功夫,一堆堆扛回家又得半天;
花上个把月晒干,按照长短粗细分类,选出将近一人高的捆扎好;
担着百来斤干柴,从乡下家中,摸黑赶路,走上大概两个时辰;
进城寻大宅子后门过,见到有人出来问一句需不需要柴火,运气好时,还能卖上三十三文。
砍这种柴火,极容易磨损砍柴刀,它可是庄稼人为数不多昂贵的家当。
老汉手中这把,即便他再爱护,也磕破了口子。
若是继续如此,顶多再用两年,就得报废,请匠人重新融了再铸造,到时候又得出一笔费用。
想到这,摩挲着换过好几次的刀柄,他眼中满是迷茫。
另一只满是老茧的手,并没有随着身子走动摇摆,而是垂落在身侧,五指无意识的抽动,好似痉挛。
受力的两侧肩膀,被磨出道道血痕,老汉硬是没吭一声。
肩上火辣辣得痛,却只一个劲心疼磨蹭擦丝的衣裳,后悔没有垫上一层草皮护着。
这一趟远行,家中没有水囊,他用手臂粗的竹节制了个水筒,别在腰间。
筒里的水,续了好几次,也还是在进城前喝了精光;老者嘴唇干得不像话,喉咙里涩得厉害。
顾不上其他人异样的目光,见到城中有河,他直接大步上前,先灌满竹筒,再猛地喝上几口解渴,整个人才活过来。
捏着二十八文钱,去药铺换了几包伤寒药。
又开始操心起一大家子下月的生计。
此时,正好听到柳如生高声喊话,鬼使神差地走近,在他跟前木凳坐了下来。
等回过神,老汉急忙起身,低头连连道歉,生怕自己满身汗污,脏了别人的地。
“老人家,别紧张,坐下慢慢说。”柳兰芝柔声安抚道。
站在柳如生旁边的她,一身童子装扮,眉眼清俊,很容易让人心生好感,放下戒备。
“好,谢……谢谢道长。”老汉颤着身子坐回原位。
柳如生微微一笑,照旧询问。
老汉没抱多少希望,权当向眼前二人诉诉苦,解解心头闷。
年近半百,他已经没多少年活头了,只希望在此前多干多做,能帮衬儿孙们日子过好过些。
柳如生清楚底层百姓的处境,尤其是祖祖辈辈务农糊口的农户。
要让他们脱离田地,跑去做买卖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当然,这法子是陆繁锦给的。
针对老汉这类依山靠田的农户:“农耕之余,可采草药。”
老者摇头:“老汉认不出哪些是草,哪些是药。”
柳如生没有不慌不忙,继续解释道:“城中安康坊顾大夫能辨别草药,药铺也会收购这些。
你若认不出,可先看看此草药集上所画,采摘与其相似植物;
除此之外,再把村中能见到的植株都带上一份,下次进城寻顾大夫问个明白,日后便能采集多种采药了。
等收齐了大批草药,和其他想要采草药的人家,一起租用村里的牛车送入城,还能省不少事儿。”
柳如生打开一旁向顾大夫借来的《草药集》,一页一页翻给老者看。
“这个我见过,我家田埂上到处都是,原来是草药啊?”
柳兰芝笑着说:“那您下次进城,多带上几株。”
继续看了会,发现十几种草药,在田间山林随处可见,老者激动了。“我下次就直接摘了这些草……草药,就能卖钱了?”
柳如生摇了摇头:“磨刀不误砍柴工,各只采三株,分别是摘果、掐枝、连根,带来后去安康坊寻顾大夫,他会告诉你,如何采摘和晾晒,你再大批的采。”
老者疑惑了:“怎么这么麻烦?我进趟城得两个时辰,这样不是一无所获了?”
“只需这一趟,你就是村里唯一能辨别杂草和草药,会采摘存放之法的人。不仅可以先人一步收获,还能借此教他人收点辛苦费,难道不划算吗?”言尽于此,若眼前男子还想不通,不愿付出他也没办法了。
早在遇见老者前,他就和兰芝去拜会了顾大夫。
一开始见到两人上门求见,顾从还以为他们找事,没想到“改邪归正”了。
医者仁心,不仅在于治病救人,还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于是就有了这本《草药集》,还能口口声声让老者去寻顾大夫解惑。
毕竟隔行如隔山,柳氏父女二人,可不像老汉一般,和土地山林打交道大半辈子,一眼就能辨出草药真身,更别说如何采摘炮制了。
一知半解之事,能不插手就少插手。
还是让顾大夫操劳吧。
毕竟自己在他手里吃过亏,怎么也得回报一二吧。
在老汉嘴唇微动,眼神挣扎望过来的时候,柳如生清咳一声强自镇定,腰背下意识挺直。
陆繁锦在青山村活动时,就看到乡间百姓成日游走田地山林,与不少草药相见不相识。
想着,若有医者告知其样式、采摘手法,简单晾晒亦或是炮制后,由医馆、药铺统一收购,双方都能得利。
村民农闲多一进项,医方无需远购药材。
至于世代靠采药为生的采药人,往往在深山林莽采摘珍贵药草,如灵芝、人参等。
随处可见的寻常草药,他们一般都看不上,因为价格低廉,费时费力。
但对于农户而言,这种无本买卖再好不过了。
哪怕是一捆干草药只得一文钱,全家齐心协力,一年下来积少成多,也是难得的好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