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五章(2 / 2)

中原民族在吃这件事上的创造力是惊人的。没过多久,辣椒就在西南人民的餐桌上大放异彩。这次来到西南,傅惊梅更是收购了不少山椒,准备回到庄子之后用来改善伙食。

中原倒也不是没有辛辣的食物。花椒、姜和茱萸,并称为“三香”,是历史悠久的香辛料。西南的花椒十分出名,同样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来源。

其实最早的时候,花椒是一种敬神的香料。《离骚》中说的“怀椒糈而要之”,就是用花椒饭敬神。

这种黑暗料理在百越的一些地方依旧存在,傅惊梅抱着猎奇心态尝过,只能说……不太美妙。

嫌弃归嫌弃,花椒的钱途还是很美妙的。作为香料,可以贩卖去西域,同样可以用作香水的原料。花椒同样也是一种中药,对治疗腹泻和湿疹都很有效。

傅惊梅现在是雁过拔毛,刚从胡不归那里发了横财,怎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大肆采购了惊人数量的花椒还不算,还让胡不归在用不上的山地种植花椒。反正花椒树对于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

花椒辣椒都有了,傅惊梅觉得西南的天都蓝了好几度。天知道她来古代这么久,为数不多辣味来源,就只有芥末。

是的,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姜和茱萸的味道,实在难以平复味蕾的需要。

芥末在大梁很常见。芥菜种子磨碎后加醋,是大梁常见的腌菜配方。修家庄的早餐桌上。常年有一道“芥辣瓜儿”,就是用这种酱料腌的黄瓜片,很下饭。

芥末的另一种吃法,是将芥菜疙瘩切碎后腌制,作为馅料放进面饼中。庄子里的大食堂很钟爱这种味道足又管饱的食物,经常在秋冬季节烹制。

有时候小食堂被裴柔之折腾,专注开发各种雅致菜品,傅惊梅就会去大食堂和大伙一起吃饭,因此对这种面饼也很熟悉。

她最开始吃不太习惯,后来有段时间吃不到,反而总想着那不起眼的味道。这感觉有些像回到了学生时代的食堂,说不清是喜欢食物,还是喜欢那种感觉。

对此,裴柔之称之为“山猪吃不了细糠”。

傅惊梅没滋没味地吃着裴柔之夹过来的“百花清汤肚儿”,觉得当山猪也没什么不好。

她倒也不是没想过,学着穿越前辈们开开涮串、麻辣火锅店什么的。然而从实际的角度说,大梁对西南的饮食抱着轻视的态度,辣椒这样个性十足的食材,很有可能会遭遇冷遇。

上流阶级肯定是不屑于尝试的,而在平民百姓中推广市场,食品价格就必须要低,要经济实惠。

进一步说,想要给出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价,就必须压低原材料的价格。

然而,目前山椒作为区域性的食材,既没有大规模生产的驱动力,也没有这个技术。火锅的器具倒是还好,可是关键性的炭火,却不是一笔小的开支。

所以算来算去,火锅在古代,并不是平民能消费得起的食物。而有钱人?抱歉,人家有大宅子,有仆人,为什么不舒舒服服待在自己家涮锅子,非要跑到店里来?

傅惊梅穿越以前看小说,总觉得餐饮业是最容易发家致富的手段之一。凭借着现代的手法,随随便便都能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事实十分残忍,靠着现代积累下的菜谱,也许能在短期内赚到一些钱,但长期来看,人家那些百年字号家族传承的大厨又不是傻子,这种前期优势很容易被追平,除非穿越者本身就是顶级大厨,有那么一两手绝活。

傅惊梅有自知之明,再说她也并不想把资金投入这种产业。

如果说穿越以来,傅惊梅最大的改变是什么,那就是见过了古代百姓生活的艰难,她更想做些有利于民生的事。

前期为了资本积累,奢侈品是最优选,毕竟贵族们有钱没处花,她乐得薅羊毛。

到了如今,她有了涉足实业和制造业的本钱,傅惊梅更想在搞钱的同时,给百姓带来实际的好处,让大家都能有好日子过。

哪怕只有一点点,她都没算是白接受二十几年的教育。

比起卖火锅赚百姓的钱,她更希望有一天,跟着她富起来的百姓,都能吃上火锅。

“虾丸没了,再叫一盘?”裴柔之说,让她回了神。

“不是吧你?一个都不给我留啊!”傅惊梅几口吃完盘子里的木耳,无奈地招呼店小二,“烦劳再上两盘虾丸。”

“四盘吧。”公鸭嗓补充。

“六盘。”男低音及时抓住末班车。

傅惊梅虚弱:“店里还有多少,我们都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