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9年那个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的夏天,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一样高悬在天空,炙烤着大地,让人感到闷热无比。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如同一层金色的纱幔,缓缓地越过屋顶时,我们就像被点燃的火箭一样,迅速地扛起各种道具,如鲜艳的旗帜、醒目的横幅、铿锵作响的锣鼓等等,然后迈着匆忙的脚步,急匆匆地朝着红旗公社的方向飞奔而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都有着一个独特的称谓——公社。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改变,更代表着当时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一种特殊状态。
而每晚的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工作,则成为了居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项任务不仅是一种宣传手段,更是一种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的传递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当时的社会理念和政策。
我所在的十四连一排,非常荣幸地被选派到小津桥街区进行宣传活动。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任务,我们需要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居民们传达重要的信息和理念。
小津桥街区宛如一颗被遗忘在城墙东北角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里虽然远离市中心的繁华喧嚣,但却有着一种别样的宁静和古朴,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街道两旁的建筑略显陈旧,岁月的痕迹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些破旧的青砖瓦房四合院,虽然不再崭新,却见证了无数的故事和变迁。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宛如一位位慈祥的老人,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时光。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土路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微风吹过,带来一丝凉爽,也吹动了街边老树上的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偶尔有几只鸟儿在枝头停歇,叽叽喳喳地叫着,为这片宁静的街区增添了些许生机。
我因为会打快板这个特长,成功地成为了队里的固定成员。这意味着我每天都必须准时到达现场,不能有丝毫的拖延。同学们都知道我家在柳条湖离这很远,而且晚上回家的路上要走很长一段漆黑没有路灯的路,所以他们非常体谅我,总是把我的节目安排在最前面。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在表演结束后尽快启程回家,减少在黑路上行走的时间。
那是一个特别的夜晚,夜幕降临,公社的空地上只有寥寥几个孩子站在那里,显得有些孤零零的。大人们却迟迟没有出现,这让我们这些准备表演节目的同学们感到有些焦急。
我们紧紧攥着演出道具,站在路灯下,心中充满了期待和不安。蛐蛐的鸣叫声在空气中回荡,似乎也在为我们的等待增添了一丝焦灼的氛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人们还是没有露面。我们开始有些坐立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最后,经过一番商议,我们决定分成几拨,去挨家挨户地拍门喊:“开会了!看节目了!”
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敲开一扇扇木门,门轴发出“吱呀”的声音,仿佛是这个夜晚的独特音符。居民们听到我们的呼喊声,纷纷从屋里走出来,端着小板凳,不紧不慢地向空地走来。
随着居民们的陆续到来,空地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原本冷清的氛围也逐渐被热闹所取代。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心中的焦虑也慢慢消散。
终于轮到我上场啦!我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信心满满地走到空地中央。